2022年中国零糖健康饮食市场研究报告

辰小柒|伊末依
辰小柒|伊末依 This guy is lazy,Introduction has not been set

4715 People liked this article · 5151 views

零糖健康饮食丨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

随着时间的迁移:糖工业化生产以及人民生活质量升级,糖的摄入从稀缺变为过多,糖逐渐成为负担。肥胖率、相关疾病患病率同步上升,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为应对此现象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家控制糖摄入量,同时民众开始主动追求健康的意识提升,减糖/去糖化掀起热潮,有一点甜的口感”“热量无压力”“不含糖”的代糖蔚然成风。根据艾瑞测算,至2026年,现有物质发展下无糖饮品市场可达301亿元,同时科研和企业端会持续不断发现、研发更优秀的新物质,例如阿洛酮糖,预计新物质的批准还会激发新增量市场,假设阿洛酮糖2023年进入市场,将会在未来五年引来爆发增长,2030年新物质带来的无糖饮品市场规模可达约60亿元。我们相信研发选取真正符合健康安全且保证口感的原料、建立新产品线与用户求健康高度匹配给予消费者新体验、不断创新横纵拓展市场产品布局会带给市场更多发展空间。

零糖健康饮食市场投资观点示意图





需求端:“糖”摄入过多的危害

肥胖率、疾病患病率上升影响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多次指出,过多摄入游离糖会增加龋齿、肥胖、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等疾病的患病风险。而含糖饮料是其摄入主要源之一,世卫组织建议成人每日摄入糖最好在25g左右,但一般含糖饮料单瓶含糖量大于25g。

根据我国《国民检测公报》可知,占人口基数最多的18岁以上成年人群体2020年超重或肥胖率已经超过一半(50.7%);呈逐年增加趋势,2000年到2020年超重率从22.8%提升到35%,20年间超重人群占比增加12.2%;肥胖率2020年相比2000年以一倍速度增加(从7%增加至14.6%)。同时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发现过去近15年中成人(患病主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从9.7%增加到11.9%,新增患病人数超过5000万人。



需求端:“糖”摄入过多的危害

多国开始征收糖税控制民众糖量摄入

糖、脂、油等高摄入是引发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相关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过量糖摄入带来的危害已经严重威胁居民身体健康。WHO建议,如果对含糖饮料征税使零售价提高至少20%,相关产品消费量就会相应减少,从而总体降低“游离糖”和热量的摄入,可以改善营养,减少肥胖、糖尿病和龋齿等疾病患病人数。

为此各国开始征收糖税,帮助居民减糖恢复健康生活。据中国医药报指出:含糖饮料消费量每减少10%,就将降低至少18万人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征收糖税最早的挪威通过此举减少相关产品消费量,人均摄糖量减少,从而居民肥胖率下降,目前是全球公民肥胖率最低国家之一。



消费者主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

国家引导且国民自身健康意识提升,主动追求减糖

以“糖税”出发,政策引导减少蔗糖饮料消费。我国从2016年起相应出台各类健康规划/计划,从知识传播、标准界定及引导角度鼓励大家减少糖摄入,控制肥胖超重,从而预防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天然甜味剂更好替代蔗糖,保留“吃点糖”的需求。同时《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提出鼓励相关生产经营者使用天然甜味剂取代蔗糖。代糖、零糖相关产业也由此得到了发展驱动力,开始逐步进入民众生活成为重要部分。民众健康意识觉醒,开始注意到摄入糖过多的危害,注重“吃”的成分和含量。同时体重管理需求日渐明显,日常饮食中优先选择少盐少糖低脂肪的食物,零食饮料偏爱“无糖”系列。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国民健康意识提升的驱动下,食品饮料行业掀起低糖/无糖消费热潮,“一点甜的口感”“热量无压力”“不含糖”的代糖蔚然成风。



初期零糖未成功原因

固有饮品难以突破,口感、健康无法兼顾

此外虽然“无糖”饮料并不是现今才有的新兴产物,早在1982 年就产生了无糖健怡可乐,但并没有形成真正“无糖”饮料的爆发,主要是由于原本的产品原料有影响健康的可能性、口感还原度欠缺没有真正实现高还原低热量的效果、同期可口可乐推出健怡和零度两种饮料,产生内部产品竞争,从而引发影响销量的问题,此外最重要的经典可口可乐产品形象根深蒂固,无糖吸引力不强无法满足预期,影响了消费者喝可乐饮料核心需求,无法满足口腹之欲所以最终未能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无糖饮料首次发展的失败,侧面反映出现今“无糖”大爆发的成功之处:研发选取真正符合健康安全且保证口感的原料、建立新产品线与用户求健康高度匹配给予消费者新体验,带给市场更多发展空间。



零糖趋势下的市场布局

经典品牌推陈出新,新兴品牌层出不穷

目前我国处于无糖碳酸饮料发展初期,相较于欧美国家至少还有十倍提升空间;无糖茶饮处于爆发初期,销量占比仅占5.2%;其他饮料品类中也具备潜力,尤其是市场占比较高的功能性饮料,果汁饮料、蛋白饮料此类健康营养属性较高的饮料也是无糖饮料新的渗透方向。





从甜味剂的迭代看“无糖”发展

赤藓糖醇优于人工代糖,是现市面上的好原料

代糖本质并不是糖,但可以和糖一样帮助食物产生甜味,也称其为甜味剂。与糖最大的区别在于代糖几乎不参与代谢、不产生热量、不升高血糖。代糖主要分为人工代糖和天然代糖两大类,此处主要以蔗糖为参考标准,对比人工代糖和天然代糖的特点,表中可看出大部分代糖都可以做到零GI值以及不产生热量(阿斯巴甜和安赛蜜产生微量卡路里),但是人工代糖有可能存在影响健康安全的危险,而天然代糖尤其是糖醇类的赤藓糖醇可以做到零GI值和零卡路里,长期食用不会发胖、口感还原度高、不会威胁大脑神经发育,食作为目前食品饮料甜味来源广泛应用的优秀选手。



新物质优化发展代糖3.0时代

阿洛酮糖综合能力比赤藓糖醇更胜一筹

上文可以发现赤藓糖醇是众多现有代糖中的相对最优解,但是作为糖醇类的一种存在天然缺陷,长期使用对肠胃耐受能力弱的人会形成消化负担,引起胀气或腹鸣,并且作为当前市场最火爆原料,需求暴涨的局势下,其单位成本也有所上涨。所以科学家、原料生产商也在不停探索更优解,希望找到量价、属性等各方面更优秀的原料成分,优化赤藓糖醇不足同时给予市场更多发展空间。我们对相关学术文章、科研成果进行研究发现阿洛酮糖、阿拉伯糖和塔格糖性能表现更优,其中阿洛酮糖综合各方优势最有可能成为代糖物质更优解落地应用。



新代糖原料产能分析

多厂商布局阿洛酮糖,产能迅速增加

阿洛酮糖在全球已得到日本、韩国、加拿大、墨西哥、新加坡、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承认。2021年8月,卫健委受理D-阿洛酮糖作为新食品原料的申请,预计阿洛酮糖作为甜味剂使用将在2023年下半年或2024年获批。百龙创园阿洛酮糖的单位成本从2019年约17000元/吨降至2020年的11,552元/吨,毛利率大约40%。而与此同时赤藓糖醇市场竞争激烈,单位成本价从15,000元涨至17,000元/吨左右,毛利率微量下滑至约21%。

从长期来看,阿洛酮糖可作为新物质中产能、成本和健康安全性能等角度的最优解,阿洛酮糖成为目前功能糖厂商集中发力点。国内厂商中,保龄宝、百龙创园已在生产阿洛酮糖,三元生物、金禾实业也在规划中,预计很快落地。建成后阿洛酮糖产能将为现有产能的6~7倍,表现出不俗的产能竞争优势。

阿洛酮糖的可落地性强,应用会带来升级增效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凭借改善糖尿病、预防肥胖、降血糖等特点吸引一部分特殊群体进入“0糖”世界,同时优化赤藓糖醇实现的现有市场部分产品,二者共同对该市场实现升级扩容。另外,阿洛酮糖未来也有机会赋予食品界“健康化”“有益”等标签,在食品、保健品中大展拳脚。





中国传统含糖饮品市场规模

整体含糖饮料市场规模增速放缓,未来更多发展无糖系列

据统计测算,中国2021年传统含糖软饮料(主要包括茶饮料、功能饮料、果汁饮料、碳酸饮料、咖啡饮料等)市场规模可达3997亿元,2017年至2021年,5年复合增长率为4.05%。其中2018年以元气森林推出爆品气泡水引发无糖饮料的爆发式增长,传统饮料的销量受到无糖饮料压力,市场增速下降(从2017年的4.16%下降到2018年的4.01%)但整体含糖饮料依旧体量庞大。

传统饮料市场整体属于成熟发展阶段,整体用户基数庞大,并且所含品类丰富多样,预计整体市场可从2022年的4154亿元增长至2026年的4715亿元,2022年-2026年CAGR为3.22%,较前几年有微弱下滑,主要原因依旧是无糖饮料市场的兴起,一部分消费群体需求转变,追求更加健康的饮食方式,在民众对健康减糖生活方式的追求趋势下,未来含糖饮料市场份额会减小,转化为更多无糖饮料。



零糖饮品市场规模

无糖饮料市场相应“健康化”标签高速发展,未来可期

我国无糖饮料市场从2016年的约32亿元翻升超过4倍达到现今2021年143亿元,其中2018年元气森林等黑马引发市场大爆发,赤藓糖醇凭借零热量和健康安全性能迅速成为天然代糖中的新贵,同时随着《健康中国2030》纲要发布,“减糖”议题正式走向大众餐桌,在政策支持下无糖饮料市场迎来迅速发展期,2017年至2021年CAGR可达36.1%,属于高速发展期,是因为越来越多企业在无糖饮料领域发力,不论是传统还是新兴企业竞相冒头上新各类无糖饮品,市场sku迅速增多,同时其线上销量不断创新高,例如元气森林2020年5月销售额高达到2.6亿元。

2026年预计该市场可达301亿元,约为2021年的一倍之多,2022年至2026年CAGR为15.6%(增速相对放缓),相比前五年,属于稳定较高速发展期,该阶段下民众对无糖饮料的接纳从初期的新品尝鲜转化为日常消费,从爆发期的集中囤货转为稳定频次购买。

无糖饮料在整体饮料市场的占比也将从2016年的约1%逐步增长至2026年的超过6%,主要得益于大量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无糖饮品对他们来说属于毫不费力享清爽口感同时实现减糖饮食方式的快捷选择,同时因此优点还吸引一部分原来拒绝甜饮料的消费者,功能宣传+饮用效果+产品丰富性=综合提升无糖饮料市场份额。



新升级零糖饮品市场规模测算依据

此处新升级零糖物质以阿洛酮糖为例,探究“零糖”原料升级优化下的新物质带来的市场规模。

因阿洛酮糖现阶段未投入我国市场使用,所以设置中性、乐观和悲观三种预期衡量市场大小:悲观估计的主要依据是认为阿洛酮糖对于赤藓糖醇来说属于优化不足,并且现零糖市场已经有一部分稳定客群,阿洛酮糖的出现需要企业进行升级市场教育,仅可能吸引小部分价格敏感度低愿意尝新的用户和阿洛酮糖可抑制糖尿病等特殊功能前提下产生的新产品面对的特殊人群。乐观估计下认为阿洛酮糖的出现是无糖界的更新换代,众多优点可以实现与赤藓糖醇初期出现的市场渗透率相同的效果。而中性估计则处于乐观与悲观估计的中间范围。

市场规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虑新物质具有抑制肥胖、易消化、降血糖、抑制2型糖尿病等特殊升级特点,所以新产品可以面向特殊人群售卖,为市场带来增量部分;第二部分则认为新物质对肠胃负担轻、降血糖的优势会吸引一部分有高需求且价格敏感度低、更愿意为健康买单的消费者和原本有消费意愿但担心赤藓糖醇不足影响健康的消费者转化到新物质市场。



新升级零糖饮品市场规模-阿洛酮糖为主

预计于2023年进入市场,爆发后稳定增长

以阿洛酮糖为代表的的新代糖拥有优于赤藓糖醇的口感和降血糖血脂、预防肥胖、神经保护和改善糖尿病等作用,2021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受理了D-阿洛酮糖作为新食品原料的申请,根据国外对阿洛酮糖安全性的长期研究和更多其他国家地区的许可应用,预计我国将于2023年正式通过审批,正式进入原料市场。

阿洛酮糖进入市场后预计将引起新一轮零糖饮品的爆发,因零糖饮品市场已经拥有一批稳定客群,其渗透率将略低于赤藓糖醇代糖饮品,达到0.2%。在2023e年将达到7.53亿元的市场规模,2030e年达到60.77亿元的市场规模,CAGR达到37.46%,迅速实现市场规模的扩大。

阿洛酮糖的出现将会对原有零糖饮品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根据市场规模测算,乐观估计2023e年以阿洛酮糖为代表的新零糖饮品市场对原有代糖饮品市场的替代率将达到3.85%,到2030e年将达到16.54%,大规模占领代糖饮品市场。根据市场渗透率占比情况估算,新代糖的市场替代率也将在2030e年达到16.13%,实现代糖饮品市场的升级换代。艾瑞咨询估计,实际替代率更有可能在保守与中性之间,要实现乐观估计下的替代率需要在新品开发中更多的优质产品。





横纵产品布局拓展新增长机会用产品快跑,跑出市场新标项,提升发展和利润空间横向拓展:未来“零糖”紧随健康发展趋势,定会持久发展,并且不仅仅局限于饮品范围。企业应该抓住趋势机会扩大涉猎范围,在掌握核心原料的基础上推出更多产品系列,例如零糖蛋糕(阿洛酮糖可产生美拉德反应,对高温抗氧化保鲜食物友好)、零糖巧克力、饼干等,将企业从零糖饮品市场扩大至零糖饮食市场,树立自身“全系列健康”品牌形象同时也可快速扩大市占率。纵向拓展:不断开发新品类,创新自我“造物能力”。不定期推出新品,保持产品新鲜度,丰富自身sku的同时吸引新人群,快速建立形象加深自有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记忆点。(因此类产品相对制作门槛低、复制难度低,只有定期推出差异化新品才能保证用户黏度,提高用户消费率)经典产品+新元素,制造新话题,引发消费者新兴趣。比如融入节日概念, 在新品里加入点“新意义”,消费情绪的渲染会更充分。抓住健康、新鲜追寻热潮,新品开发同时添入“功能性”“当季新鲜性”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为健康买单的机会,例如添加益生菌、助眠、解压成分,同时给企业提升利润空间。

掌握原材料的重要性

掌握原料的主权、建立高标准是品牌竞争的关键

原材料作为饮品发展的核心环节和主要成本项,一瓶碳酸饮料的总原料成本大约占总成本的40-50%。茶饮界成功的奈雪平均一杯茶饮的原料成本是总成本的38.4%,为确保顾客能获得稳定、优质的产品体验,奈雪自创立起就深入上游,着力打造优质原料供应。

应用于无糖饮品原料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打造“无糖”的核心代糖成分,企业应结合科研研究不断探索和使用多种零糖成分,例如赤藓糖醇和阿洛酮糖等多元引用,一方面防止被上游供应卡脖子,另一方面发挥不同成分的独家优势创造更多新功能产品;二是指新口味产品所使用的独特原料,例如樱花、山楂、陈皮等,在推出新品前与上游供应链建立合作,优先收购或开发,掌握核心原料的成本控制权后配合营销宣传推出新品,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新消费中的产品溢价

树立溢价的核心是打造与众不同的价值点




问答宝 - 全球领先中文问答互动平台

Published on 5 day ago

Disclaimers:

This document is written by 辰小柒|伊末依 Original published on 狗蛋知道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author。

Log in,More exciting content waiting for you to find,Contribute wonderful answers,Participate in comment interaction

go Sign in! No accountgoregister

Recommended cont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3 粤ICP备20211443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