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损失超10亿元国储事件
“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这也许是个无解的命题。
01
故事的开头是2005年11月14日,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刊登的一篇名为“中国同交易员失踪”的文章,使刘奇兵一夜之间为全球瞩目。
在当时,很多中国媒体眼里刘奇兵只是一个无名之辈,甚至不少报道写错名字。而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交易员看来,刘曾经是一位自在随和、财富不外露的智者。在当时他的国内同行看来,刘沉默寡言,深居简出,也表明了他具有干大事的禀赋!
02
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这也许是个无解的命题。
1994年3月刘进入国储,1995年获得机会去伦敦金属交易所实习半年机会,放在现在来看,刘仕途上一路平坦,不算长的交易生涯可谓堪逢盛世天堂。1997年7月,国储同意刘其兵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业务,刘被授权为国储的交易下单人。时间来到1998年,国储通过伦敦交易所进行自营期货业务,并在英国标准银行期货经纪公司开设了多个期货交易账户,具体工作都由刘奇兵负责实施。风险与机遇也是在这里埋下了种子。
期货开户,低手续费
1999年,铜价开始触底并慢慢回暖,刘奇兵在这轮牛市启动之初就开始积极做多,从铜价1000多美元到3000美元期间,他做的非常顺手。刘不仅在期货盘玩的转,期货与现货结合期现做的同样很优秀,2002——2003年间,当铜的价格还在每吨1600美元时,刘其兵曾买入现货运到中国。在2004年铜价涨到每吨2800美元时,刘将其卖出,获利颇丰。且刘奇兵更擅长的是在上海期交所与伦敦交易所之间做反向套利。上海期铜一直是跟随伦铜走,被称为影子市场,因为国内外汇率不同,运费不同等原因,两个市场之间每吨有上千元甚至上万元价差,反向套利行为在当时较为普遍。加上国储强大的现货背景,刘的一举一动使跟风者众多。整个操作流程下来,国储一度在国内市场获利超过700000000元人民币!
2004年上半年,铜价上涨到3000美元,以熟练的技术分析著称的刘其兵认为大跌在即,于是果断开空仓。(在2005年末铜暴涨事件爆发之前,刘曾有过一次爆仓,并因此有过第一次出走,但吕家犯将其劝回)。刘当时的判断思路为,2004年中国实施宏观调控后,受国内需求大幅下降的影响,国内铜价于下半年开始下滑,铜价也会随下跌,(然而事实上是,铜价由2004年三月初突破3000美元开始启动,一路狂奔到2006年5月中旬达8790美元)这样敞口的巨额头寸很快就被国际资本大鳄盯上,一出壮烈的逼空行情由此上演。刘奇兵空开得越多,铜价就涨得越快。2005年9月,铜价从3500美元上至3700美元,而至合约到期前,铜价已经突破了4000美元。至2005年九月中下旬,刘奇兵已累计开出8000手空仓合约,这8000手空单中还有投机性极强、风险巨大的期权空头投资。至此,刘奇兵的的确确成为了一轮铜牛的制造者。

2005年10月,刘奇兵失踪。起初,伦敦的传言是这位交易员在度假。当年11月14日华尔街日报网络版的报道后两天,国储有关人员出面否认了失踪的说法,并指出刘奇兵并非国储工作人员。但有关方面的说法并非没有依据。这个说法引起了多家为刘其兵提供授信的国际经济商的恐慌,尤其是国储方面表示,刘其兵的交易是个人行为,他提供的授权书是伪造的,这意味着国储方面可以不必承担任何损失。据悉,包括英国标准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在内的八家经济商于2005年11月底联袂赴京,与有关部门进行谈判。谈判时间长达三个月,最后结果是双方各自承担一半损失。与此同时,国储自救也在展开。2005年10月,国储开始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增加铜库存。10月26日,国储一反常态公开声称,目前手上共掌握了130万吨铜。11月16日到31日,国储先后三次通过公开拍卖向国内现货市场抛售。然而,前两次还带来了铜价的回调,最后一次拍卖时,结果却是铜价再次创出4255美元的新高,上海期铜的两大主力合约亦均创出历史高点。至此,国储唯有长叹,尽人事,知天命。自此,由期货上演的闹剧到此结束!

2005年伦铜逼仓事件后,市面上很少再听到关于刘的消息,但伪造授权书事件刘要承担刑事责任!熟悉刘奇兵的人士认为,以刘的为人,他不会不请示就私自进行交易。刘在大学时的导员——叶老师表示,“如果是我了解的刘奇兵,他做出这种事情很难让人理解”。
刘奇兵1968年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刘继祥家境贫寒又刻苦,成绩又好的他17岁考入武汉大学世界经济,毕业那年,成绩优秀的刘奇兵本是可以继续攻读研究生,但出于早日自立,使母亲能安享晚年的想法,他受到叶老师的推荐,选择了去应聘国企的招考,并成为那年在武汉大学唯一一个被国处聘用的人。对于一个贫寒的乡下孩子来说,这样的命运改变无异于一步登天。然而造化弄人。
2005年12月21日,刘奇兵留下的合约到期,交割日同价,波澜不惊。一场大战硝烟已散去,只留下静静的战场。2006年6月21日,刘奇兵在云南昆明书林街富邦花园的一套住房内被捕。从事件的发展和披露的资料判断,刘即便上诉也难逃牢狱之灾。争论的焦点无外乎集中在交易决策是否是个人行为,亏损是按一个什么标准来核算的,以及事发之后刘是否存在故意逃避。刘奇兵的故事与我们已经熟知的中外交易丑闻相比,并没有多少离奇之处,手法上也不存在多少创新,损失金额虽近十亿,若是与当时中投入股黑石的浮动亏损比较,恐怕也令当事人多少有些心潮难平。我们不清楚这一关键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从刘奇兵的顶头上司吕嘉范同案获刑来推断,至少不是他一人拍的脑袋,这很可能是让刘最终觉得委屈之处。在交易市场中,越是大的机构越容不得半点差池,最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一步走错,满盘皆末,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至于这件事对刘的判决是对是错,留给后人去评判吧!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期讯投资
问答宝 - 全球领先中文问答互动平台
whol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