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强胜弱:关于「竞争」的一切

(沦陷═一
(沦陷═一 This guy is lazy,Introduction has not been set

7553 People liked this article · 39221 views

所有的以弱胜强,都是以强胜弱。

这是战争之道,也是商业之道。

我从大四的时候开始研究竞争,得到了4个模型「深耕细作、与众不同、错位竞争、成为第一」,并根据这4个模型,一举拿下了学习方法这个生态位,成为了这个领域的小巨人。

当然,我那时候还不知道「生态位」这个概念.

毕业之后,我开始接触生物学,偶然得到了「生态位」这个概念,突然一下子把之前的4个模型打通了,得到了一个更本质的模型。

但我后来逐渐发现,生态位并不是竞争的本质,它只是生物在自然选择之下,为了生存,试出来的一种最优解

最优解并不是本质,它只是一种现象,一种策略,一种方法,只不过它是生物给出的最优解方法。

那么,生态位的本质是什么呢?

一个偶然的契机,我接触到了兵法,我在兵法中找到了答案——以强胜弱

兵法就是研究「战胜」的本质的,它既是战争之道,也是竞争之道。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兵法?我们能够从里面得到什么启发?战胜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竞争的本质到底又是什么?

.

竞争激烈的时代,人类应该何去何从?

近两年有个词非常火,内卷。

它描述的是一种「恶性竞争」的社会现象,虽然每个人都变得比以前更努力了,然而社会整体的收益却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增加。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之前的教培行业,虽然有些人在上完补习班之后考出了更好的成绩,但是由于每所大学每年所招收的学生数并没有增加,所以单从“考大学”这个指标来说,学生并没有取得任何的新收益,这就是内卷。

不过把“内卷”用来概括今天所有的竞争,却是一种误解。

因为我们今天的很多竞争都是有好处的,它能倒逼企业变得更好,它能提升社会的整体效益。

不过即使我们明白这一点,也丝毫无法减轻我们内心的焦虑。

因为竞争确实是越来越激烈了,我们的生存难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

这其实是一种自然的演化趋势,并不是“哪个坏蛋”或者“哪群坏蛋”刻意而为之,它是一种自然发展规律,每个人只是想要活下来,想要活得更好而已,它就变成这样了。

而且,更糟糕的是,这种趋势似乎是不可逆的。

也就是说,未来的竞争情况还会更激烈

除非人们找到新的生态位,比如新的可用能源、比如新的宜居星球等等。否则,只要资源是有限的,生物之间就会存在竞争,这是自然的铁律。

这有点类似王东岳的递弱代偿理论。

当人们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人们的生存难度就会变大,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想要保持我们原来的生存优势,就不得不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

而当每个人的生存能力都提高之后,竞争又变得更激烈了,于是生存难度又变得更大了。

因为人们的生存难度变得更大了,所以我们又不得不再次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

……

你发现没有,这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也就说,竞争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激烈,这是一条不可逆之路。

那怎么办呢?两条路:

1、从人类的角度来说:人类必须去寻找新的生态位,比如新的清洁能源,比如移民火星,比如探索宇宙等等。因为竞争的源头来自于资源的有限性,所以我们必须从源头解决这个问题。

2、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不要扎堆竞争,每个人都要去寻找自己的生态位,跟别人形成错位竞争,这能一定程度上减轻个人的竞争压力。

针对个人的竞争之道,针对个人的生存之道,后来我写了《#成为第一》、《#深耕细作》、《#与众不同》、《#生态位》这几篇文章。


但我最近发现,其实错位竞争也好,生态位也好,它们并不是竞争的本质,它只是竞争的方法论之一。

竞争的本质其实在战争里面,而且孙子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个答案就写在《孙子兵法》里面.

叫做「以强胜弱」

.

以强胜弱

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以弱胜强。

因为所有的以弱胜强,本质上都是以强胜弱。

一直以来,人们都非常热衷于看那些“以弱胜强”的传奇案例,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巨鹿之战等等。

因为这能满足人们对英雄、对谋略的向往之情,毕竟谁不喜欢“谈笑之间,樯橹灰飞烟灭”呢?

但可惜,历史上根本就没有以弱胜强的案例,不仅人类历史上没有,从逻辑上来说,整个生命史上都没有。

所有的以弱胜强,在逻辑上来说,都是以强胜弱。

我的证明如下:

假设,有两股力量,一股叫做力量A,一股叫做力量B,力量A大于力量B,如果这两股力量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碰头,谁会获胜呢?

答案当然是:力量A获胜。

那么历史上那些以所谓弱胜强的案例都是怎么发生的呢?

很简单,弱的一方面找到了或者制造了某种势,在这个势里面,“弱”的一方面比“强”的一方更强,所以弱(其实是强)的一方获得了胜利。

我举几个例子:

1、官渡之战

参战兵力:曹操2万兵力,袁绍11万兵力。

伤亡情况:曹操8千兵力,袁绍10万兵力。

单从数字上来看,这绝对是一次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案例。但事实上真的是以弱胜强吗?

曹操的强:

①集中兵力: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类似企业的深耕细作)

②名正言顺: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我是正当企业,而对方是灰色企业)

③信息优势:袁绍的谋臣许攸投靠曹操,并给曹操带来了信息和计谋。曹操采用了许攸的建议,偷袭了袁绍的乌巢,烧掉了袁绍的粮草辎重,断掉了袁绍的补给。

④敌将投奔:张郃、高览听闻乌巢被破,于是投降了曹操。

④声东击西:曹操听从了谋臣许攸的建议,声东击西,分散了袁绍的兵力,致使关羽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袁军溃散。(这一招类似企业的错位竞争,我深耕细作,而对方分散多元)。

袁绍的弱:

①决策无能:相比曹操,袁绍实在是差太多了,尤其是在决策上,屡次失误,他手下的谋臣,比如沮授,多次给他提出了极好的策略,结果都被他否决了。(在今天来说,就是企业的创始人无能,企业的战略不行,虽然资本雄厚,但没卵用)

②大将投奔:谋臣许攸投奔曹操,并给曹操带去了很多机密信息;张郃、高览听闻乌巢被破,也投降曹操。(类似公司企业高管被挖走)

③大将被杀:颜良、文丑、淳于琼三位大将都被曹操用计斩杀。(类似企业高管纷纷离职)

④补给被断:乌巢被曹操偷袭,粮草辎重被断。(类似企业现金流被断)

⑤军心动摇:大将投奔的投奔,被斩杀的被斩杀,一战接一战的失利,粮草辎重还被烧了,导致军心动摇,失去了气势。(类似企业员工彻底失去了工作动力)

……

以及各种因素,就不一一列举了。从这些点可以看出,曹操并不弱,袁绍也并不强。

这里面的核心在于,士兵的数量并非强弱的“唯一指标”。

就像今天的企业,不能单纯以资本论强弱一样,企业的创始人、企业的战略、企业的组织能力、企业的产品、企业的服务……这些都是重要因素。

所以强弱是各种指标的综合,曹操虽然在兵力上比袁绍弱,但在其他方面都远远强于袁绍。用一张图来展示就是这样的:

2、赤壁之战

参战兵力:孙刘联军5万兵力,曹操20万兵力。

伤亡情况:曹军战死数万,病死十余万。

孙刘之强:

①以逸待劳:相对于操军的长途跋涉,孙权的部队可以说是非常的安逸了,体力充沛,此为第一强。

②地利优势:孙权的军队熟悉水战,而曹操的北方士兵都不善于水战,长江天险极大地提升了孙刘联军的战力,这为后面的火攻打下了基础,此为第二强。

③信息优势:曹操熟读《孙子兵法》,一定不会不知道对方可能会用火攻这一计谋,但曹操依然信心十足,因为他在信息上缺失了,他不懂气候学,洞庭湖一代因为地形风的原因,可能会吹东南风,而这一点周瑜是知道的,此为第三强。

曹操之弱:

①舟车劳顿:曹操远道跋涉而来,而且长期征战,士兵的身体早已疲惫不堪。(正如公司长期加班不是长久之计)

②水土不服:导致曹操赤壁之战大败的最大元凶就是这个,曹操攻打孙刘联军的时候,正值瘟疫盛行,孙权的军队具备一定的免疫力,而曹操的军队从北方而来,水土不服,染上了疾病,死伤大半,再加上饥寒交迫,更是雪上加霜。(正如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

③组织能力:新收编的刘表部队,虽有七八万之众,然而还没有来得及磨合就上了战场,士兵心怀猜疑,士气不足。(类似于企业刚刚新招员工,就让新员工投入战斗)

④不善水战:北士卒不习惯坐船。(类似企业刚刚踏足一个新领域)

⑤士气不足:初战失利、不善水战、战船被烧,疾病侵袭,饥寒交迫,死者大半,一系列原因导致曹操的军队士气低靡。(类似企业员工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还有一系列因素,可以看出,虽然曹操兵力雄厚,而且谋略过人,但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导致他的军队看似强大,实则虚弱。

更可怕的是,曹操的虚弱还被周瑜给识破了,在信息上也失去了优势,导致谋略上处处被动。

这里面的核心还是在于,强弱并非只在于兵力这一个指标,甚至也不完全在于主公谋略。

曹操个人的领导才能没得说,而且也深谙兵法,但是组织能力不行,新收编的军队还没磨合,而且长途跋涉,还不熟悉水战,不懂气候学,更要命的是还染上了疾病。

所以,这些指标综合起来,最终导致两方的力量天平发生了倾斜。

以上就是为什么曹操和孙刘能够在各自的交战中以弱胜强的原因,表面上看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是弱势的一方,孙刘在赤壁之战中也是弱势的一方,但实际上,二者都是强势的一方。

当然,这种强,并不完全是一开始就具备的,有的强是在谋略的制造下体现出来的。

比如曹操采用声东击西,分散袁绍的兵力,从而达到了以强击弱的效果;比如孙权借助诈降、火攻、东南风,烧毁了曹操的战船。

这就是战胜的本质「以强胜弱」

它在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它就是不证自明的公理。

什么是逻辑?什么是不证自明?回到刚刚这张图:

在同一水平线上,根本不可能出现以弱胜强,如果某一方获胜了,那么那一方必定是强的那一方。

这就是逻辑,这就是宇宙法则。

如果没有这样一条法则,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完全乱套,就会失去规律,因为任何的强不再具有意义。

希望大家再认真体会一下红色字体那段逻辑,它就是整个「战胜」的第一原理。

为什么要体验逻辑?逻辑真的这么重要吗?

在西方部分哲学家的眼中,他们甚至认为,只有逻辑才是绝对真实的,只有逻辑才能通往宇宙的终极真理。

因为现实会欺骗我们,眼见未必为实。你以为你看到的是颜色,其实根本没有颜色,只是你大脑对光波的加工而已;你以为你听到的是声音,其实根本没有声音,只是你大脑对声波的加工而已……

只有逻辑能触达真理。

西方最厉害的演绎思维,非常核心对一点就是,它必须基于绝对正确的起点。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起点绝对正确呢?

答案还是逻辑。

以正确的逻辑为起点(也叫不证自明的公理),才能进行正确的演绎推理。

比如著名的「在同一平面(二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就是绝对正确的逻辑起点。

在这种绝对正确的逻辑起点上去做演绎推理,才能得到一套稳固的知识体系,否则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今天的某些数学知识是错误的,那对建筑、机械、科技、航天来说,将是毁灭性的灾难。

而「以强胜弱」就是这样一条类似于欧几里得五大公理的逻辑,而且它还是被孙子、曹操等人实践过了的逻辑,具有绝对的真实性。

又因为它是逻辑,是战胜的本质,所以它不仅适用于战争,也同样适用于竞争;而且它不仅适用于地球,也适用于地球与外星人之间的战争,甚至适用于整个宇宙。

总之,宇宙间一切的对抗、竞争、竞技,都需要遵守这一法则。

但是上面那段逻辑,其实还有个bug,什么bug?

其实也不算bug,逻辑好的读者可能看出来了,我加了一个限制条件「同一水平线上」

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很难找到完全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对抗,很难找到力量都能集中到同一水平线上的对抗。

在现实世界里,我们一般都有多股力量,而且它们分散在各处。

那么这个时候,刚刚那个第一原理还有用吗?

当然有用,这就是第一原理的强大之处,所有东西就是基于它的延伸和演化,掌握了它就可以解决一切与之有关的问题。

比如我举个例子,为什么现实世界里会出现“以弱胜强”的案例?

就是因为弱的一方找到了某种势,或者制造了某种势,这个势就是一条新的水平线,在这条新水平线上,弱者成了强者,强者成为弱者,于是以弱胜强就发生了。

但是你知道,其实是以强胜弱,只不过是在一条新的水平线上发生罢了。

声东击西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正面抗争肯定打不赢,因为在这条水平线上,对方比你强,你必败无疑。

那怎么办呢?

分散敌人的兵力,然后逐个击破。虽然正面抗争打不赢,但是我先把你力量分散,然后再打击你的脆弱部分,在这条新的水平线上我比你强,我就能战胜你。

所以,本质上还是以强胜弱。

这就是战胜的本质,也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开篇第一章就讲“计”,什么是“计”?

注意,这个“计”不是计谋的计,而是计算的计。

计算什么?计算各自的力量,看看是否满足以强胜弱的条件,满足了才能打,不满足绝对不能打。

当然也不是绝对不能打,打还是可以打的,但是如何才能打呢?

这就是后面的谋,通过谋略来达成以强胜弱。

但注意,即使是谋,也还是要计算,谋略以后计算发现还是无法满足以强胜弱,那也不能打,只有等到以强胜弱这个条件满足了才能打。

所以,《孙子兵法》绝对不是一篇关于奇技淫巧的兵法,谋在实力计算后面,打在计算后面,打是最不重要的,其次是谋略,核心是计算,计算什么?计算是否满足以强胜弱的条件。

《孙子兵法》称之为「先胜而后战」

什么意思?就是满足了以强胜弱的的条件才能打。

可见孙子的智慧,他不仅是个军事学家,更是一个逻辑学家。

他深刻地洞察到了「从逻辑上来说,根本就没有以弱胜强这一说法,虽然在开战之前,确实会有强弱之分,但是在开战中间,一定是强胜弱,这是自然法则,这是自然铁律」。

所以,要满足了以强胜弱的条件才能打。

此之谓「先胜而后战」

太精彩了!

建议大家抽空一定要用模型树去看看《孙子兵法》,其思想极其深刻,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具有极大的启迪性。

正如英国著名战略家李德哈特对《孙子兵法》的评价:

世上只有两部军事战略书籍,这两本书超越所有其他兵书战策,就是《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而《战争论》比起《孙子兵法》来说,还是过时了。——英国著名战略家李德哈特

.

如何才能以强胜弱

那么,如何才能以强胜弱呢?

如果我现在没有别人强,我怎么才能战胜他呢?

如果我现在已经是最强,我如何才能巩固住这个地位呢?

很简单,还是回到刚刚那条第一原理「在同一水平线上,只有一方能获得胜利,就是强的这一方面」
我们死死抓住这句话。

获胜的关键,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创造出这样一个条件:在某个水平线上,让我比对方强。

不过,第一步还不是这个,孙子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敏锐地洞察到了,在“谋”的前面还有一个步骤,叫做“计”。

一、计

计谋,计谋,我们经常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念,但其实在《孙子兵法》里面,“计”和“谋”是两个意思。

《孙子兵法》开篇第一章就讲“计”,什么是“计”?

这个“计”不是计谋的计,而是计算的计。

计算什么?计算各自的力量,看看是否满足以强胜弱的条件,满足了才能打,不满足绝对不能打。

当然也不是绝对不能打,打还是可以打的,但是如何才能打呢?

这就是后面的谋,通过谋略来达成以强胜弱。

但注意,即使是谋,也还是要计算,谋略以后计算发现还是无法满足以强胜弱,那也不能打,只有等到「以强胜弱」这个条件满足了才能打。

这就是计的重要性,计是谋的前提,更是打的前提。

千万不能瞎谋,更不能贸然进攻,一定要先计算清楚,看看敌我双方的形式。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不是说,知己知彼就能百战百胜,而是说知己知彼,看看是否满足「以强胜弱」,不满足就不打,满足才打,这样就永远不会失败。

孙子将其浓缩成一句话「先胜而后战」

而如何才能先胜而后战呢?

答案就是计,计算双方的实力。

1、计算实力

但注意,这个计算实力不是瞎计算,一定要紧紧围绕「在同一水平线上,只有强者战胜弱者这一种结果」这个第一原理。

所以,我们首先要看看对方有多少水平线

比如赤壁之战,周瑜就不能单看兵力这一个水平线,他还要看天时、地利、人和这些水平线,要看到各种水平线。

这就是周瑜的厉害之处,其他大臣都只看到兵力这一条水平线,所以个个都劝孙权早点投降,但是周瑜不同,他看到了曹操在兵力之外的虚弱。

他看到了在其他水平线上,自己能够以强胜弱的可能。

这就是优秀军师的强大之处,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维度。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去做强弱对比。

记住,一切抛开水平线谈强弱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回到我们今天的商业竞争,就是要看到对方的每一个生态位,要看到对方的领导者、组织、战略、产品、服务、品牌、资本、供应链、渠道商等等这些维度。

然后再去看,在每条水平线上对方的实力如何,孙子兵法把这个叫做「虚实」

如果对方在某条水平线上或者某几条水平线上比你弱,你就可以从这些点切入进去,实现以强胜弱。

这就是《孙子兵法》里面所讲的「避实击虚」,避开对手强劲的部分,去打击敌人虚弱的部分。

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计就是计算自己与对方在各个水平线上的实力,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满足以强胜弱,哪些地方不满足以强胜弱。

然后从那些满足以强胜弱的地方切入。

但如果摸不清敌人的虚实呢?

这就很难办了,在战争里面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信息,信息不足或者信息错误,就无法摸清敌人的虚实,从而就很容易出现以弱打强的局面。

不过《孙子兵法》也给了一些方法,比如先虚晃一枪,看看对方的反应,然后再根据对方的反应来判断敌人的虚实。

在拳击上,也经常会有这样的虚拳,就是想看看对方的反应,从而判断对手的虚实。

除此之外,斥候和间谍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尤其是间谍,一个优秀的间谍,其对战争的贡献不亚于一个优秀的军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优秀的军师,没有信息也很难做决

以上就是关于计算实力最重要的几点。除了计算实力,我们还需要计算一个东西——代价。

2、计算代价

并不是满足了「以强胜弱」就能打。

你还要计算代价,如果付出远小于收获,那就不要打。

古人常讲「穷寇莫追」,为什么?

给人家留条活路,对方是亡命之徒,要硬啃下来是会付出很大代价的。

但也不是不能追,而是要巧追。

东南西北先留条活路,让对方逃命,打消敌人的拼死之心,然后等对方跑累了,再设计歼灭他。

反正核心就是尽量减小获胜的代价。

这里面有个原则非常重要,叫做求全思维,孙子非常重视这一点。

什么是求全思维,就是能不打就尽量不打,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保护好对方的财产与人民,因为投降之后,对方的财产也是你的财产,对方的人民也是你的人民;而且,你自己的财产和军队也能得以保全。

项羽就没做到这点,为了泄愤,他攻入咸阳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人,并烧掉了阿房宫,据《史记》的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大火足足烧了3个月。

以上,就是关于计算代价的全部内容。

核心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减小战争的代价,如果代价太大,即使满足以强胜弱,也不要轻易打。

而且即使是打,也要尽可能地求全,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最好的结局。

王阳明晚年就很好地做到了这点,每次剿匪之前都要给匪徒写一封信,对方看完信就直接投降了。

这就是用兵的最高境界。

总结起来,计就两点:计算实力+计算代价。如果满足以强胜弱,而且代价也合理,那就可以放心地打了。

但如果条件不满足怎么办呢?那就得靠

二、谋

什么是谋?

谋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谋略、计谋。

那么谋什么呢?核心还是那四个字「以强胜弱」。简而言之就是,找到或者制造某种势能,让我们在同一水平线上比对方更强。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在同一水平线上比对方更强呢?

我们可以把它拆分为两部分来分析:强我+弱敌

1、强我

首先是强我。

什么是强我?强我就是「基本盘」,就是「打铁还须自身硬」。

很多人喜欢耍小聪明,很享受那种「虽然实力不济,但是我机智过人呀」的感觉。

这是用兵的大忌。

聪明如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之后,也不是立马对吴国发动攻击,为什么?因为自身实力不济呀!

这也是《孙子兵法》有别于《三十六计》的地方。

《三十六计》所谓的谋,更多是弱敌之策,这是二流的谋。那什么是一流的谋呢?一流的谋就是先强我,先让自己变得强大,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孙子兵法》

什么意思?

牛叉的人应该是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简单来说就是,你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

为什么?因为管别人是一件很难的事,需要满足各种条件,而且有概率在里面,但是管好自己却很容易,所以要先管好自己。

赤壁之战,如果曹操敌军队不得病,或者如果曹操知道东南风,那么历史又将是另一种结局了。

正如杜牧所说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没有东南风,铜雀台恐怕就要多添两位美女了。

所以孙子反复强调,先让自己强大起来,这才是基本盘!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兵法》

道德经也在强调类似的理念:

夫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这就是谋的基本盘——先强我,即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强我呢?

《孙子兵法》给出的答案是五事七计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孙子兵法》

我来翻译一下:

  • 道:即政治。
  • 天:即天时。
  • 地:即地利。
  • 将:即将帅。
  • 法:即法制。

.

  • 主孰有道:军民一心
  • 将孰有能:将帅有才
  • 天地孰得:天时地利
  • 法令孰行:法纪严明
  • 兵众孰强:兵力强大
  • 士卒孰练:训练有素
  • 赏罚孰明:赏罚分明

这就是《孙子兵法》所强调的基本盘,对应到今天,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教育,做好这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诸葛亮就是输在政治和经济上,明明阿斗扶不起来偏要扶,六出祁山,劳民伤财,最后硬生生把蜀国给拖垮了。所以司马懿骂他这是逆天而行,意思就是不遵循天道。

这就是基本盘的重要性,这个没做好,再聪明也没用。

对应到企业我认为就是三个方面:

(1)对外:用户

用户就是企业的

很多企业喜欢整天盯着竞争对手,这是大忌,企业的道是用户而不是竞争对手。

那么用户看什么呢?

产品服务

有的公司是产品驱动,比如苹果;有的公司是服务驱动,比如海底捞。这都可以,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但是有些企业却不这样想,他们认为营销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不对的,如果你的产品是个垃圾,越大力营销越会让更多人知道你的产品是垃圾。

可口可乐之所以以营销为主,因为可乐本身就是一个无敌的产品。即使这么久了,也依然没有能与之抗衡的产品,可见其产品的无敌。

在我看来营销其实是产品的放大器,营销是00……00,而产品是1,没有1的0没有意义。

服务同理,如果你的公司以服务为主,那么服务就是你的产品。

(2)对内

对内则要复杂一点,它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比较核心的有这些:

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凝聚力和企图心,类似政治对国家的重要性。

组织能力:包括管理、制度等等,类似孙子所说的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等,当然,现代管理学比这个更完善。

企业战略:核心是生态位,决定了企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是一切的

企业创始人:企业的精神领袖,也是战略的主要制定者,类似军队的将帅。

(3)时机

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时代趋势、国家政策、欲望发展。

时代趋势:比如理论的发展,牛顿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比如技术的进步,蒸汽机、电、计算机、手机、互联网……

国家政策:比如改革开放、碳中和……

欲望发展:比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对懒惰、快乐、快速的追求等等,从书籍——碎片文章——短视频——虚拟现实,就是一条欲望发展之路,人们总是在追逐更快的、更强的刺激。

时机这东西,早一点不行,晚一点也不行,要刚刚好才行。

贾跃亭曾经提出来的东西,后来都应验了,但是他提得太早,时机未到,不好做。

当然,他的失败还跟贪婪有关,做的东西太杂,没有一个深耕细作的,如果他专心做好一个,乐视现在可能是个伟大的公司。

这就是强我的另一个超级重点,我将其称之为「深耕细作」。

《孙子兵法》称之为「集中兵力」,这点跟毛主席当年的一个军事战略非常相似「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为什么深耕细作是强我的一个超级核心呢?

因为我们前面讲到,抛开“同一水平线”讲“强弱”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简单来说就是,即使你的整体实力很强,但是如果你的力量太分散,那么在每一条水平线上你可能都是弱者,会被敌人逐个击破,最终一败涂地。

乐视就是极好的案例。

所以,力量要集中,这是强的前提。

反应到企业来说,就是要找准你的生态位,然后在里面深耕细作,高筑护城河。

这些护城河可能有哪些呢?

可能有规模优势,可能有先发优势,可能有主场优势,可能有渠道优势,可能有经验优势……在你深耕细作这条路上,你会积累很多这样的优势。

这些优势,这些护城河,就是你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反应到个人来说,也是如此,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生态位,然后在里面深耕细作,不断积累。

千万不要「这里一下,那里一下」,否则最后你会发现「自己一事无成」。

2、弱敌

强我讲完了,下面讲讲弱敌之策,这可能也是大家最喜欢的部分。

首先,我想告诉你一个原则「不论你是强者还是弱者,都要尽可能地去弱敌」

为什么?因为我们要尽可能地减小获胜的代价!

我小时候就不懂这个道理,为了在同龄人面前装逼,彰显自己的拳头很硬,打架的时候经常喜欢拿自己的拳头去打别人的拳头。

这是很傻叉的行为。

而李叫兽就很聪明,他从小就懂得以强胜弱这一点,他说「打架的第一原理,就是拿自己最坚硬的地方去打敌人最脆弱的地方」。

你看,多聪明,人家那么小就深谙《孙子兵法》。

这是对于强者而言,那么对于弱者来说呢?

那就更要想尽一切办法弱敌了(当然,要在强我的基础上,因为强我才是基本盘),本身就比对方弱,还不弱敌,那就真的一点获胜的可能都没有了。

那么如何才能弱敌呢?

我把弱敌分为三类:找势、造势、等势。

(1)找势

什么是找势?

所谓找势,就是找「我强敌弱」的点。

用《孙子兵法》的话来说就是「避实击虚」,找势就是找敌人虚弱的点。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子兵法》

用兵就像流水,水是从高往低流,用兵是避实而击虚。

《孙子兵法》的虚实篇非常重要,是用兵的核心,大家一定要好好看看。

正如唐太宗对其的评价:

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李世民

翻译一下就是:我读过的所有兵书,没有超过孙子的,而孙子的《孙子兵法》又以虚实为核心,用兵能识虚实之势,则战无不胜。

简而言之,用兵的第一原理就是「以强击弱」

《三体》之所以如此精彩,就是书中的主人公罗辑等人,在一场看似绝望的对抗中,找到了敌人的虚实,最终在一条新的水平线上,完成了以强胜弱。

那么三体人的弱有哪些呢?

首先,三体人不能撒谎;更重要的是,在对宇宙社会学的洞察上,三体人并不比地球人有优势;而且三体人在歌者文明面前,跟地球人在歌者文明面前,并没有任何区别。

凭借这三点,罗辑等人把战场从“拼科技”这条水平线,拉到了“拼宇宙社会学的洞察”这条新的水平线上,完成了一场力量悬殊到绝望的「以弱胜强」。

着实令人大呼精彩!

当然,以强击弱并不是个秘密,这一点懂兵法的人应该都知道,但难就难在如何准确找到敌人的弱点。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而且准确地找到敌人的弱点呢?

刚刚我们前面讲了有几种方法:比如火力侦查,虚晃一枪,看看敌人的反应;比如斥候,派探子去打探情报;比如间谍,深入敌人内部,获取一手信息。

这些都是战争中比较常用的手段,但到了现代战争,基本上都是拼科技了,二战中图灵通过计算机破译了德军的大量情报,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就是现代信息战的典型案例。

除此之外,在商业竞争中,我认为企业创始人的认知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果你能够洞悉人性,能够洞悉商业的本质,就能够快速根据竞争对手的业务布局,找到他们的弱点。

当然,要良性竞争,不要做违法之事。

什么是良性竞争?我提供一条计谋「错位竞争」

现在很多人都在提错位竞争,什么是错位竞争?

很简单,就是《孙子兵法》里面所说但避实击虚,看看对手的生态位是什么,看看对手哪些地方是实的,哪些地方是虚的,然后避开对手的实,把对手的虚作为自己的生态位,这就是错位竞争!

我举个例子:

京东就是典型的错位竞争(避实击虚)的案例。淘宝早期的时候,啥都做,鱼龙混杂,品质很难保证,所以品质难以保证就是它的虚,就是它的弱点。

刘强东敏锐地洞察到了淘宝的这个弱点,做了自营,仅仅通过这一条就抢走了淘宝的很多追求高品质的用户,这就是错位竞争。

黄峥也如法炮制,做了拼团,抢走了淘宝的很多追求性价比的用户,这也是错位竞争。

当然,这也不怪淘宝贪心,因为它本来是最强者,最强者就应该占据最肥沃的生态位。不过它的命运就是,很容易被其他竞争对手逐个击破。

现在像“得物、唯品会、小红书、抖音”等这些平台,也都在对电商领域虎视眈眈。

根据我个人的洞察,商业的发展趋势,就是不断细分市场,不断深耕细作,不断与众不同的过程。

这是大势所趋。

因为后者来只有通过这样的策略,才能完成对强者的颠覆式创新。

所以,作为先来者,作为最强者,你必须要自己革自己的命,自己去颠覆自己,去分化新的公司做细分市场。

李善友教授把这种创新称之为边缘创新,在我看来也不叫边缘创新,本质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新的水平线上,完成对大公司的以强胜弱。

OK,以上就是关于找势的部分。

但如果已经尽力了,还是找不到敌人的弱点怎么办呢?

或者说找到了敌人的弱点,但敌人即使是弱点的地方也还是很强怎么办?

那就要造势了。

(2)造势

如果说找势是一种佛系的弱敌之策,那么造势就是一种积极的弱敌之策。

什么是造势?

就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制造某种势能,在这个势能之上,使得我强敌弱。

具体来说,造势可以分为两种:

  • 削弱敌人的整体实力
  • 分散敌人的整体实力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①削弱敌人的整体实力

在战争里面比较常用的有这么几条。

以逸待劳:我先跑到前面休息,此为逸,等敌人跑过来累得不行,此为劳;或者是经常去骚扰敌人,折腾敌人。

反正就是不要让敌人太安逸,不要让敌人休息。

佚而劳之。——《孙子兵法》

毛主席总结红军的战术,核心也是这个。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主席

除敌首领:在战争中经常比较用的还有离间计,简单来说就是把敌人的谋士或者将军全部离间掉,项羽就中了刘邦这招;除此之外,还有直接斩掉敌将的首领,官渡之战,关羽就直接斩掉了颜良的首级,没有了将军的士兵立马就会乱做一团。

亲而离之。——《孙子兵法》
擒贼先擒王。——《三十六计》

反应到商业上一般体现为挖人,直接把对手的骨干都挖走了。

松敌防备:在战争里面,没有防备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所以,很多用兵之策都是用来削弱敌人的防备的。

比如《三十六计》中的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暗度陈仓等等;在《孙子兵法》兵法里也有很多描述,比如: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孙子兵法》

要想做到攻无不克,就要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

不过把这一点发挥到极致的还是《三十六计》,它怎么做的呢?

利用我们神经元的一个机制,这个机制跟习惯有关,一件事如果老是重复,我们就会习惯这件事,防备心就会下降。

此计就是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

公元589年,隋朝大举攻打陈国。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

调虎离山:如果敌人占据有利地形,或者其他有利的势能之众,要把他从那个势能中调出来。

这招在战争中也经常用,但核心在于如何才能把对方调出来,这是个难点。

《孙子兵法》给出一计「攻其所必救」,简单来说就是跑去偷敌人心爱的、心疼的东西。

比如打王者荣耀的时候,跑去偷敌人的老巢,就是一种攻其所必救。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计谋,比如利用敌人的贪婪,先送他一点“肥肉”,等对方出来取,再一举拿下。文丑就是中了曹操这一计谋,被偷了人头。

弱敌气势:如果敌人气势正强,一定不要正面硬刚,先削弱敌人的气势,再进攻不迟。

曹刿论战就是经典案例: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

这一点《孙子兵法》也经常提到,比较经典的案例就是「穷寇莫追」。

为什么穷寇莫追?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原因。

其实不是不能追,而是要巧追。

原因我其实在《#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已经揭示了,如果敌人没有活路,他就会立马从逃跑状态转变为硬刚状态,所谓狗急跳墙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时候敌人都气势很强,千万不要硬刚,要给他留条活路,让他逃,等敌人跑累了,气势没了,再设计一举歼灭。

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孙子兵法》

从商之道也是,做事不要做绝,把别人逼上绝路就不好搞了。

关于如何削弱敌人的整体实力就讲这么多,方法论是讲不完的,大家自己去举一反三。

下面我们讲讲如何分散敌人的整体实力,这才是最强的计谋。

②分散敌人的整体实力

前面说到,战胜的本质是「以强胜弱」,准确来说就是「同在一水平线上,只有强者能获胜」

一定要死死抓住“同一水平线”这几个字,抓住了它,你就抓住了通往「以强胜弱」的钥匙。

那么这几个字的精髓在什么地方呢?

精髓就在于,它透露出了一个秘密:

即使敌人的力量再强,但如果敌人的力量是分散的,或者我制造条件让敌人的力量分散,那么我就可以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这个东西在商业里面的变形,就是错位竞争

我举个最经典的案例「田忌赛马」,这就是典型的错位竞争。

背景:田忌跟齐威王赛马,一共有3场比赛,但是田忌的3匹马都比齐威王要略逊一筹,所以老输。

策略:孙膑看完后给田忌献了一计,以自己的下等马对战对方的上等马,以自己的中等马对战对方的下等马,以自己的上等马对战对方的中等马。

战况:

  • 下等马VS上等马:输
  • 中等马VS下等马:赢
  • 上等马VS中等马:赢

三局两胜,田忌赢得了比赛。

太精彩了,孙膑完全把「以强胜弱」这条法则发挥到了极致。

从整体实力来看,田忌比齐威王弱,没有胜的可能。但是比赛并不要求比整体实力,这个比赛的机制使得对手的实力被分散了。

对方有3匹马,但对方每次只能出一匹马,那我就可以充分利用「以强胜弱」这条原则来调整我的策略,以上等马对战对方的中等马,以中等马对战对方的下等马。

这就是《田忌赛马》这篇文章背后的深层寓意,它在告诉我们在整体实力不如对方的时候,要懂得错位竞争。

那么如何才能跟对手错位竞争呢?

  • 核心就是:我的力量要集中,对手的力量得分散
  • 再结合找势里面的一条:找敌人的弱点,避实击虚

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把敌人的力量分散,找敌人的弱点,然后集中力量,打他最弱的那个点。

如此,就能够实现弱者对强者的逆袭。

这种竞争策略在商业上有个名词,叫做“颠覆式创新”或者“第二曲线”,它的本质就是上面这个。

然而由于人性里面的贪婪,人们总是想搞个大的,总是这也想做,那也想做,最终导致每一条水平线都不如别人。

最后的结局就只能是,强者被后来者所瓜分或者颠覆,弱者永无出头之日。
这就是大多数人平庸的根本原因:

总是喜欢「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最终没有一件事做得好,没有一件事胜过别人,以至于老了才发现,自己竟然一事无成。

别人都没有分散他,他自己先把自己给分散了。。。

所以,不论是企业也好,还是个人也好,一定要记住这点,战胜的核心之一,就是「敌人分散而我集中」

但要是敌人也集中怎么办呢?

《孙子兵法》给出的答案是「分而击之」。

那么如何分而击之呢?《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都给了一些招,比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攻其必救……

核心就是用计把敌人的主力部队骗走,然后去偷袭他的脆弱部分。至于用什么计,这要看情况。

具体就不展开讲了,大家可以自行去百度「声东击西、围魏救赵、攻其必救」这些成语。

下面我主要讲讲第三点「等势」。

(3)等势

找完势、造完势之后,有时候还需要等势。

很多人就输在“等势”这一点上,性子急,等不得,最终就坏大事了。所以,耐心也是取胜的关键之一。

那么等势具体等什么呢?

①等我变强

前面提到「谋的基本盘是强我」,而强我是很需要时间的。

如果这一点都等不了,那么后面的一切都白谈。

就像很多人,整天就想着如何在哪儿找个秘籍,然后立马屌丝逆袭;却不愿意花时间去积累自己,不愿意把基本功打扎实,因为他急于求成,没有耐心。

这里我一定要提醒一下,急于求成,是成功路上的大忌。

基本功一定要打扎实,急不得。

《孙子兵法》把等分为两种:行胜和势胜。其中行胜就是积累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强。

越王勾践就是积累自己,等自己变强的典型案例。

卧薪尝胆10年,什么概念?你不得不佩服他的忍耐能力。

记得小时候,教室墙上就挂着这样一条语录「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成大事之人,必须要有远超他人的耐心和毅力。

②等敌变弱

《孙子兵法》里面有很多是关于等敌变弱的点,比如「锐卒勿攻」,当敌人锐气正盛的时候,不要打,等他兴奋劲、狠劲过去了,等他士气变弱的时候再打。

再比如「归师勿遏」、「击其惰归」也是同样的道理,追击归师他会跟你拼命,不要打;等到对方疲惫的时候,再狠狠的打。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孙子兵法》

再比如「多方以误」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敌人实力很强的时候,一定要防备避战,要耐心忍耐,并等敌人犯错,等敌人犯错。

没有人永远不犯错,耐心等,等对方犯错。

当然,你还可以主动引对方犯错,这就是造势了。

③等待时机

有时候还需要等待时机。

比如赤壁之战的时候就有两处等待时机的地方,等什么?等疾病流行,等东南风。

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在于一个等字。

该等的时候能够等下来,才能成就霸业。

姜文说得好「让子弹飞一会」。

OK,以上就是以强胜弱的所有部分,分别是强我和弱敌,弱敌又分为找势、造势、等势。

如此四者下来,敌我两方的实力天平,就会发生极大的倾斜。这个时候再计算一下强弱和代价,如果满足,就可以开打了。

等一下,这里面还漏了一环!

漏了哪一环?

信息。

三、信息战

几乎前面的每一个计谋都需要涉及到信息。

  • 计算双方的实力需要信息;
  • 计算战胜的代价需要信息;
  • 弱敌之策需要涉及信息;
  • 以强击弱需要隐瞒信息。

前面两点很好理解,我主要解释一下第三四点。

前面我们提到了,你懂兵法,敌人自然也懂兵法,甚至比你更懂;你知道以强击弱,敌人自然也知道以强击弱。

所以,当你在对敌人用计谋的时候,当你拿自己的强去打敌人的弱的时候,敌人不会傻站在那儿,等你削弱他的实力,等你以强击弱。

他肯定会作出反应。

比如,当你以强击弱的时候,他偷偷把自己的弱切换为强,那你就傻眼了。

所以,前面这些计谋要想成功,除了「强我」以外,基本上都需要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敌人不知道你要XXX.

我将其提炼为一个模型「隐藏信息」

隐藏什么信息?

两个东西:你的虚实+你的计谋

首先,你自己的虚实不能被敌人知道了,否则他也会用以强胜弱的计谋来攻击你;其次,你制定的计谋不能被敌人知道了,否则敌人将计就计,你就麻烦了。

那么如何才能隐藏我们的虚实,如何才能隐藏我们的计谋呢?

大概可以分为这么四个层次:

1、凡事保密

首先,自己不要向敌人泄漏信息。

保密做到极致,甚至连自己人都不能透露,因为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使是自己人,也可能会泄漏信息。

具体怎么做呢?

只告诉下属做什么、如何做,而不告诉他整体的作战计划。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是这个道理,每个人只知道自己的任务,为将者掌握全局。——《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如果能做到这点,即使敌人派斥候来,派间谍来,也是毫无办法。

2、迷惑敌人

做好保密工作之后,还要去迷惑敌人,引诱敌人犯错。

迷惑敌人的方式有很多,说两个常用的:

①假动作

假动作的目的,就是欺骗敌人、迷惑敌人。

比较经典的就是足球赛和拳击赛,经常做假动作,为的就是迷惑敌人。

②虚张声势+扮猪吃虎

把自己的弱的包装成强的,把自己的强的包装成弱的。

前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张声势,后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扮猪吃虎。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

兵者,诡道也。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

不过,这一条如果遇到高手,有时也容易被识破。

那怎么办呢?

3、猜疑链+博弈论

别慌,我们有专门对付高手的方法,那就是「博弈论+猜疑链」

什么意思?

比如还是声东击西,你声张虚势,高手肯定会猜你这可能是在声张虚势;你知道高手肯定会猜到这一层,于是你反其道而行之,把声东改为真的,把击西改为假的;高手也会猜,万一你预判了他的预判呢?你也会猜,万一他预判了我的预判呢?……无穷无尽。

这就是猜疑链。

这种情况,就看谁道高一尺了。

空城计就是猜疑链的经典案例,结果还是诸葛亮道高一尺。

▲《三国演义》

当然,打仗不能全靠猜疑链,这里面存在概率,万一对方不懂这些,直接干上去,那你就傻了。

那怎么办呢?

4、变化无穷,至于无形

把隐藏信息做到最极致,就达到了一种「假假真真,真真假假,假中有真,真中有假,真假难辨,变化无穷,至于无形」的地步。

倘若你能做到这一步,那就可怕了,任何人都无法得知你的信息,即使你把信息主动泄露给他们,他们也不敢相信。

正如《孙子兵法》所说的: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孙子兵法》

杜牧注释说:

此言用兵之道,至于臻极,不过于无形。无形,则虽有间者深来窥我,不能知我之虚实。强弱不泄于外,虽有智能之士,亦不能谋我也。——杜牧

用兵的极致,就是变化无穷,以至于无形。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即使敌人有打入我内部很深的间谍,也无法窥视;即使敌人有智谋之士,也无法对我用任何的计谋。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种境界呢?

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

  • 假中有真,真中有假。
  • 变化无穷,至于无形。

首先,你不能全是假的,那样很容易露馅,要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假假真真,真真假假,让敌人真假难辨。

其次,你还要变化,不变化就很容易让敌人看出规律,一变化起来,信息就会变得混乱,没有规律。

而且,不是瞎变化,而是要尽可能地让你的变化没有规律,这样敌人就无法从里面获取信息。

做到这两者,大概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变化无穷,至于无形」了。

用孙子的话来说,就是达到了用兵的极致。

.

注意事项

但是大家在用以上计谋的时候,记得注意一下以下几点。

一、同为攻防,主动出击

一个人,既是攻击方,也是防守方。

简单来说就是,你必须主动攻击,同时也要注意防守。

注意防守比较好理解,你打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打你,别人打你的时候你就属于防守方。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主动攻击呢?

这一点可能很多人没想明白。

但另一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过「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为什么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呢?

很简单,核心还是以强击弱,避实击虚。如果你只是被动防御,那么你面对的肯定就是敌人最强的一面,而不是敌人最弱的一面。

但如果你主动出击,那么你就能够用自己最强的地方,去击打敌人最弱的地方。
所以:

  • 你必须主动出击
  •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这也是搏斗的底层原理,一定要主动出击,绝对不能只防守。

因为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将「以强胜弱」发挥到最大化。

二、以最强打最弱

不仅要主动出击,而且要以最强打最弱。

这一点我们在开头讲计算代价的时候已经讲过,一定要尽可能地减小获胜的代价。

我小时候就不懂这个道理,总是拿自己的拳头去打别人的拳头,这是一件最傻叉的行为。

记住,一定要尽可能地以自己最强的地方去打敌人最弱的地方。

但注意,千万不要做违法的事哈。

三、战争跟竞争的两大区别

另外,还要小心,战争跟竞争还是稍微有些不同的,不同在哪里呢?

1、摧毁敌人VS利益最大化

战争主要以摧毁敌人或者吞并敌人为目标,说得夸张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竞争则有所不同,他并不追求消灭敌人,消灭敌人并没有多大意义,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只要你不干涉我的利益,你做啥都与我无关。

基于这点,我们会发现一个秘密:最强者不错位竞争

如果你是最强者,那么你就应该去占领那些最肥沃的生态位。因为你是最强者,没人能打败你。
所以某种意义上,错位竞争其实是弱者的生存策略。

不过,强者也不是完全可以肆无忌惮,因为弱者并不会永远是弱者,他在跟你错位竞争的时候,会逐步强大起来,最后就可能会威胁到你。

历史上颠覆式创新的案例很多,大公司基本上都是被那些错位竞争的后来者给干掉的。
那怎么办呢?

  • 首先,你要深耕细作,不要盲目地多元化。
  • 其次,你要自己革自己的命,自己颠覆自己,具体参考李善友的《第二曲线》和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
  • 最后,你可以加入他们,比如买他们的股票。

2、有退路VS无退路

除此之外,商业跟战争还有一个地方是不同的。

在战争里面是很难有退路的,要么消灭敌人(或者让敌人投降),要么被敌人消灭(或者自己投降)。

但商业却有所不同,这条走不通,我可以走其他路,即使失败也不影响性命,大不了重头再来。

当然,压力过大,跳楼自杀的除外。

所以,基于这条区别,隐藏信息并不完全适合商业。

你需要适当展示你的实力,你需要适当展示你的强大。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别人有退路,如果他发现你实在太强了,他就会打消跟你竞争的念头,进而去进攻其他生态位。

对于一些执着于一定要跟你竞争的人,再采取上面的计谋进行打击。

如此,就基本上能够把战胜之道发挥到极致了。

而对于弱者来说呢,你也不必气馁。

正是因为商业并非战争,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并非只有一条路可走,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就像自然界的每个物种一样。

等我们在这个生态位强大了,我们甚至有可能去颠覆那些庞然大物。

这,就是错位竞争,就是颠覆式创新。

OK,此文写到这里基本上算是告一段落了。这是我今年最大的感悟之一,分享与你,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最后,我再总结一下:

所谓战胜之道,战争之道,竞争之道,总结起来无非就四个字「以强胜弱」。


愿诸君得此兵法秘籍,慎用。

勿要忘记我辈创业之人的使命「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国家变得更强大,为人类文明变得更美好而奋斗」

吾辈勿要把眼光局限于争夺一城一池,我们的未来在星辰大海,在千秋万代。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所启发,请帮忙点个赞吧~

另外,主页里还有更多关于「思维、认知、学习」这三大领域的深度文章,它们是一个体系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我的「知乎主页」或者「公众号」看看。



问答宝 - 全球领先中文问答互动平台

Published on 4 day ago

Disclaimers:

This document is written by (沦陷═一 Original published on 狗蛋知道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author。

Log in,More exciting content waiting for you to find,Contribute wonderful answers,Participate in comment interaction

go Sign in! No accountgoregister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3 粤ICP备20211443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