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弱的内涵和外延
守弱这个主题推演到这里,我决定做一个阶段总结。
守弱这个词语,我在前面的讨论中反复提及,而且说了什么样才是守弱。但我从来没有深入探讨过它到底是什么。因为其实原来我也没有深入考虑过这个定义的地位。但现在我认为,整个道德经谈的东西,其实总结起来,就是“守弱”两个字。
有了前面“逻辑链”这个定义。我们现在理解道和名已经非常容易了:道就是一组导向目标的因果,这条因果链有一部分已经发生了,又一部分还没有发生,发生的我们知道它合道,没有发生的部分我们希望它合道。如此而已。(注:这只是其中一个意象,道德经有时把道用于另一个类似的意象,表示和名对立的那个引起名的原因,类似唯物主义的那个物)
但我们描述这个因果链的时候,总是使用名字的,我们说“道”这个字,说“合道”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名字,换成“路”,和“上路”,或者“逻辑链”和“贴合实际逻辑链”也可以指向这个意思。但名字这种“描述道的方法”,有天然的缺陷,因为它不是道本身,在讨论交流和思考中会被改义,改义之后,就和道偏离了。
离道越远,偏离越大。
本来仅仅是吃饱饭,吃饭可以看做是一种资源循环,资源循环的动力来自太阳,要保证太阳资源需要把这些资源通过生物的方式进行存储,为了实现这种存储的利用需要成长到生物链的顶端……
你看,这个逻辑一路可以建过去,每步都挺有道理的,但最后离“吃饱饭”这个目的就越来越远了。最后你可能都忘了最初的目的了。从这个角度一想,你很容易就能理解“虚心实腹”是什么意思了。
所以道德经的解决方案是:“食母”,“绝学无忧”,“虚心实腹”“知其雄,守其雌”,“复归于婴儿”……这些所有的策略在逻辑思考上都指向一点:“守弱”,就是贴向原始的事实,不为主而为客,尽量不增加多余的逻辑概念。
所以,守弱并非退让,守弱是贴向事实的思考模型。
举三个例子。
不知道读者是否看过周星驰的《逃学威龙2》?里面有个情节,有个人言语羞辱了吴孟达,吴孟达狠狠地揍了这小子。旁边,这个人的同事拉开了吴孟达,问:“你为什么打他?”
吴答曰:“谁让他埋汰我来着?”
再问:“我也埋汰你,怎么没见你打我来着?”
吴看了他半天,冒出一句“我打不过你”。
这个情节很好笑,特别是用粤语说的时候,更加好笑,因为这里我翻译为“埋汰”的,实际粤语中用的词是“窒”,吴说的是“鬼叫拒窒我吖?”。窒这个词在粤语中的意思是:我正在很流畅地表达(或者装逼)的时候,有人通过语言,“堵了我一下”,让我表达(装逼)不下去。那个意像就像游泳的时候,正想呼吸,突然被水呛了一把,所以叫“窒”。
但如果你提取这个地方的逻辑链,吴孟达的思考方向,就是“守弱”。一般人为了维持自己的面子,或者为了维护逻辑链简单,他们的思考方向是这样的:“谁敢埋汰我,我打谁。至于我为什么没有打你,我补充的逻辑是:只是正好,只是我没有时间,只是你这不算埋汰我……”,你看,他这是试图维持第一个逻辑,补充了错误的逻辑。
而吴孟达的思考方向是:“谁敢埋汰我,我打谁。至于我为什么没有打你,我补充的逻辑是‘我打不过你’”。很明显,吴的考量更贴合事实。他不一定要表达出来,但他在判断中是清晰知道自己的判断是什么的。而现实是,他最终合道了,因为他没有去打那个大个子,他成功地打了埋汰他的人,而且没有被人打。
所以,合道没有你想那么复杂,只要你达成你想要的目的,就是合道。但现实是,很多人都求而不得,真要合道却非常不容易。要真正合道,至少你要看得见道,所以你需要守弱,你至少靠近道。很多人试图不了解现实,避世“修道”,这完全就是缘木求鱼。
第一个例子有点搞笑,我们严肃一点举一个现实的例子。我经常看到有些工程师没有按照设计应有的方法去完成代码,比如不做设计,不做需求分析,不做测试等等。有时我会把这些细节问题表达在我们的内部博客上,然后我经常听到这样一种反馈:你们这些领导/架构师不知道民间疾苦,我们也想做这个设计/测试啊,但没有时间嘛,上面压力紧嘛……实际情形(我提醒一句,也就是“合道的情形”)是,他的领导给他额外的时间,他照样不做!人太喜欢各种谈“道理”了,就是不知道怎么“合道”去考虑问题。因为人性最大的“近距离合道”是“保护自己”,但如果你要突破“近距离”的限制,真想做成什么什么事情,目标距离不那么近,那么你整个决策模型就要做出改变,必须用现实去丈量你的逻辑链,让你的逻辑链和现实最接近,这个接近,就是“守弱”。
具体到这个例子,“代码必须进行设计和测试才能进行商用”,这是你做好代码的逻辑链。“完成设计和测试必须XXX的时间和资源”,这是进行实际操作的逻辑链。这两者不能统一为“代码进行设计和测试是不可能的”!(而应该统一为:完成代码必须进行设计和测试,但现在我没有资源进行设计和测试,我将冒险进行直接编码,这种情况下,代码质量将得不到保证!)守弱就像下面这幅图:

逻辑链肯定不会是现实,一开始就是粗糙的,遇到变数的时候进行调整,是向着实际情况调整,还是向着“保护我当初的面子和承诺”的方向调整,这个事情本身改变了你的新逻辑链是否可以合道的可能性。
这种事情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读者愿意用心观察,天天都会遇到。
守弱不是示弱,但守弱的时候常常表现得示弱。但请注意这里说“示弱”,不是主观“让”对方,而是客观上“展示了自身的弱点”,我的主观不是“让”,我的主观是“贴近现实”,“让”是不得已的事情。从上面那副图我们就可以看到了,在初始阶段你只能建一个简单的“初建逻辑链”,后面你要表现你的高明,就不得不保护你的逻辑链,把这个谎圆起来,维持你的信誉,这时你在外人看来你很高明,或者如果你连自己的心都骗(非常常见),你自己也觉得自己很高明。但你离道了。
后者你主动离开你原来的逻辑链,在外部看来,你不行,你不牛,你展示了你“不行”的一面。但你合道了——至少逻辑链如此。至于你是否把这个逻辑链展示给别人,那是另一番考量,我现在讨论的是逻辑思考。
所以,其实做事的人和做人的人是不同的。我看现在有个坏风气,动不动就谈什么情商。我最讨厌谈这个情商了。“好情商”是什么意思?不要得罪人嘛!维持现实,想快速接近目标就一定会得罪人,守弱不但要守自己的弱,还要守集体的弱的。一个集体,看不到危机,人人互相吹捧的时候,你要把这个危机暴露出来,就是得罪人,要让人接受这一点,就会表现很强硬,这种表现很强硬,也是一种“示弱”。“情商低”嘛。——你的所谓“情商高”,不就是“只要我没有错,我管它集体洪水滔天”,只是你也许没注意到,“集体洪水滔天”的时候,你可不是在岸上。
所以,如果你情商高是丈量过和现实的结果后采取的团结手段,我不反对,但你不要拿着这东西做万能膏药,“情商高”在做事的逻辑面前,不过是小聪明,不值得你在那里得意洋洋的。
那为什么要做事?我不知道,你自己看着办,每个人有自己活着的原因,我管不了你。
很多时候,做事当然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环境,但其实辛辛苦苦维护自己的环境,不是驱动每个人的动力,至少对我来说,不是第一动力。
在我看来,做事的人是最美的。我觉得不但我是这样,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应该有很多人都觉得,一个搔首弄姿的美女不值得欣赏,值得欣赏的是正在专心安装仪器台的实验人员,正在奋力扣球的运动员,乃至扭着屁股在表演脱衣舞的舞娘。她们的行为背后有整个大自然的自然规律在支撑,会展现非常高的复杂度。而装相的人只会为了讨好“观众”去学习模式,动不动“淡淡的忧伤”,“深深的悲痛”,“大无畏的精神”,在我这种一上来的提取Pattern的人看来,这种完全是“死之徒”,毫无观赏性可言。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思考和交流,我们最后举一个执行策略的例子。这个问题我记得我在别的地方写过,但不记得在哪里了,为了让这个文档的逻辑完整,我再描述一次:比如你做了一个产品,包括功能A,B,C,D,都一般般,比不上对手的功能强大,你应该如何推销这个产品?守强的人会通过夸大,避开ABCD来推销这个产品。而守弱的策略是,把ABCD作为依托来找合适的用户。因为ABCD也许不是最好,但它是真实的,基于它来适配客户需求,找到的都是真实的用户,未来你改进了,这些用户还是铁杆,否则你越成长就会越被动,除非你打算捞一波就走,否则,基于某个真实和当前拥有的力量作为根基来发展,这个东西才是稳的。
这个例子不反对各种宣传技巧,它说的是个长久策略的问题。例子不那么容易懂,但缺了这个例子,我觉得守弱的概念也没有表达完整。
补充1.20191017
本文表达的意思,我一直都不是太满意,主要是我知道我是这个意思,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要叫它“守弱”,为什么不叫“实事求是”?但我的直觉就是这叫“守弱”,不叫“实事求是”,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弱”,而不是强调这个“实”。写完这个总结后:#in nek:说说Atlas 200 DK安装说明——一个关于“守弱”的例子,我突然有点明白了,我把这个深层次的原因总结在这里。
我是写程序的,程序就是语言表达,也就是道德经中的“名”。所以,强弱,这个东西,主要就是指语言本身。你说“我‘求实’”,这句话本身就是“名”,而且是一种强势表达:“我在坚持‘事实’!”,但你怎么知道你坚持的就是“事实”呢?说到底这还是被你想“表达好”这个欲望带动了,所以,“求实”不是我们应该“守”的好方向。
守弱呢,这个词的关注点在自身上。因为你表达的“守弱”这个名,本身是在弱化自己,它反而不那么“求名”。
比如说,你认为,“明天是会下雨的”。如果你守的是“实”,你首先想到的还是证明:“天气预报已经说了”,而且“晚上天空还红了”,而且……。这是求“实”,但不由自主,你就求到名上去了,你已经预定了你的判断的是事实,在想尽办法去“证明”它是对的,在无限的“证据”的“名”中,你被“实”这个名左右了你的过滤方法。
但如果你守的是“弱”,你首先考虑的是:“对哦,明天真有可能不下雨哦,但天气预报这个事情你怎么看?晚上天空红这个是否是明天下雨的一个表征?”。你不在强化你个人的证据,你没有“实”,你只有所有信息的综合,你没有为“实”这个“名”过滤什么。
在正确决策这个欲望面前,这两种策略其实没有谁比谁好。但在一群人的综合决策,要获得更多的正确输入这个问题上,守弱显然更容易找到“共识”和更好过滤逻辑漏洞。
所以,守弱的核心在于弱化“名”的影响,而不是你坚持什么。圣人无常心,以天下心为心。请注意这里的区别——圣人并非无心,圣人是没有“我”的心,无常心。所以圣人也不是没有坚持,他只是坚持“天下心”,不是你个人的“心”。
问答宝 - 全球领先中文问答互动平台
whol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