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矿、聚宽们的海外蓝本,如今生存境况如何?

沵那麽决绝づ
沵那麽决绝づ This guy is lazy,Introduction has not been set

28233 People liked this article · 35561 views

差不多从2016年开始,主打策略研究、模拟交易和实盘交易的个人量化策略平台开始颇受关注,第一批走进视野的包括优矿、聚宽、米筐等等,随后,京东、同花顺、万得这些有一定技术和数据背景的互联网公司,也加入了这个足够细分但又略显拥挤的市场。

在早期,一些独立创业背景的量化策略平台主要借鉴它们的海外样本Quantopian,实现商业化的思路在于通过C端变现,即聚集大量的量化策略开发者之后,发行基于这些策略的众包基金,具体来说,一种是成立私募资产管理公司,另一种是通过券商等渠道发行产品。

但是对于人力跟资金都很有限的互联网公司来说,C端模式的劣势很明显,就是策略的盈利能力需要长时间的考验,这种模式本身的变现途径和时间也太长。

应该说「在中国特有的商业环境下」,量化策略平台逐渐发展出了B端服务的商业模式,尤其在2017年,聚宽、米筐这些量化策略平台积极与券商、私募基金达成合作,为它们提供数据接口和量化交易系统。

在海外,即使是Quantopian这样的行业领先者,也没有挖掘出这样的机会。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的金融机构牌照管理不如国内严格,要想生存就要差异化竞争,其结果之一就是,多数金融机构都越来越以技术能力作为自身的标榜。国内情况略有不同,一来牌照很关键,二来券商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处在技术转型期,相对更需要第三方公司的服务支撑。

但从结果来看,券商采购了这些系统之后,也还没有想清楚要怎么用。

如果一家券商想要充分利用量化策略平台的优势,靠它来引流客户、吸引人才,都是不太现实的。这类平台整体的天花板很明显,就是过于细分而没有流量。如果真的要判断这类平台的价值,我想更多在于它孵化和筛选优质策略的可能性,而真正优质的策略凤毛麟角。换言之,它的价值绝对不能取决于覆盖面是否足够广,优质的量化人才和交易策略,都是不可能批量生产的。

所以我们看到的量化策略平台与券商合作,最终的应用更多侧重为机构投资者提供研究工具和实盘量化交易系统。

国内情况既如此,优矿、聚宽们的海外蓝本如今生存情况如何呢?

接下来要分享的文章,原题为「#QuantConnect platform jostles in crowded field of DIY quants」,发表于去年末,讲述了Quantopian、Numeraire 以及市场的新入者QuantConnect的商业模式探索和现实困境。

以下正文。


当Jared Broad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他就领悟到一个消极但有用的道理:人类中间没有完美的交易员,不受情绪驱动的机器,才是金融市场的未来。

15岁的时候,Jared Broad在新西兰新普利茅斯的一家图书馆里打工,他把那里的一些废弃的老电脑变卖掉,拿着这些钱去买了些廉价股。这些股票开始翻了三倍,但后来又很快跌成仙股,Jared也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喜悦与惊恐。

33岁的Mr Broad,如今是QuantConnect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与其它一些量化策略平台一样,QuantConnect希望把那些自由职业的电脑奇才,和那些爱写交易策略但不爱自己做投资的数据科学家聚集起来。这个月QuantConnect走出了固有的思维,开始把用户上传的交易策略开放给外部的对冲基金机构,允许他们以订阅的方式获得这些策略。

「这似乎已经逐渐成为主流」,Jared说,「电脑的计算能力在变强,数据的价格在降低,此外,你还可以放眼全球,找到最好的人才。这真是非常大的进步。」

不过,QuantConnect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边是拥有更强融资能力的竞争对手,另一边是来自市场的质疑:这种「众包策略」的方式,真能把金融领域最复杂的问题解决掉吗?即便是Quantopian,量化策略平台中最知名的玩家,都没能把这种众包模式顺利变现。

这种困局使得许多宽客们更加坚信,这类初创公司,和他们「人人皆为投资客」的美好梦想将不可避免以失败告终。即使他们的平台对一些非专业的宽客的确有一些价值,其中一些人也通过写算法赚到了钱,但不少持怀疑态度的还是认为,要把这种生意做成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太难了。

Mr Broad承认眼下是有这些问题,他的竞争对手们也的确拥有更强的融资能力,做得更成熟。不过他依然乐观地认为QuantConnect的模式最终将会成功。当提到竞争对手时,他说,「他们是兔,我们是龟。」

对于这位来自新西兰的生物医学工程师来说,迈向金融世界之路的确显得蜿蜒曲折。彼时还是工程师的他,在奥克兰工作了几年之后卖掉了所有的财产,付清了助学贷款,到亚洲旅行了一圈,最后在缅甸、海地和智利的一些从事人道主义项目的非政府组织里工作。

2010年智利发生了大地震,在做完灾后清理工作之后,他开始设计QuantConnect的初代项目,并且从拉丁美洲国家的创投孵化机构手中拿到了4万美元的资助。2016年,他与一位智利的联合开发者一同来到纽约布鲁克林,找了一间极小的工作室继续做项目,他们戏称这间工作室为「橱柜」。

这年头,融资比从前容易得多。2016年1月,QuantConnect从投资人手中融到一百万美元,网站的付费用户每个月也会支付20美元,用于编写、测试和发布与股票、货币、期权和期货相关的交易策略。2017年10月,QuantConnect首次将加密货币列入支持的品种。

12月,这家公司发布了名为「Alpha Streams」的新功能,对冲基金可以订阅到由45 000名程序员编写的策略和调整记录。目前为止只有一家名为「Tibra」的澳大利亚公司注册了这个服务,但Mr Broad说他预计2018年会有很多对冲基金来QuantConnect注册,寻找新的人才,挖掘由用户共同创造的好想法。

这与其它两家量化策略平台的商业模式都不相同。在这个小众却又拥挤的领域,来自波士顿的Quantopian和旧金山的Numerai被视为行业的领军者,他们的模式是为用户编写的优质策略成立种子基金。Quantopian的投资人包括Point72的Steven Cohen,以及大名鼎鼎的硅谷投资人Andreessen Horowitz;Numerai的背景同样不可小觑,它获得了Paul Tudor Jone、Howard Morgan 和Union Square Ventures的投资。

Numerai身上有非常浓厚的「硅谷气息」。它发布了一套经过加密的市场数据给用户使用,用户可以基于这些数据进行建模,之后将市场检验有效的策略上传到Numerai平台上,供Numerai成立的对冲基金使用。2017年2月,Numerai面向编写策略的一万多名用户发布了它自己创设的加密货币「Numeraire」,这种货币并不能用来购买任何实物,但积攒足够多的「Numeraire」之后,他们将获得一项特殊的报酬:比特币。

没人知道这种模式是否真的成功,Numerai也拒绝对其对冲基金的投资业绩进行评价。从2017年夏天开始,Quantopian的对冲基金开始接受从外部渠道募集的资金,但据一个接近此事的人说,这支初始管理规模为5 200万美元的基金,目前的投资收益为-3%,因此秋天的时候,Quantopian开除了这支基金的投资总监。

Quantopian的创始人John Fawcett坚持认为,其平台上的16万多注册用户正持续贡献着高水准且具备可观的盈利能力的交易策略,现实的问题更多在于如何从这些策略中筛选出正确的组合。对于那些质疑者,他只能耸耸肩表示无感。

「的确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焦虑,但大家提到的种种,都不在点上,」他说,「为了改变人们的看法,我们首先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提升基金的业绩。」



问答宝 - 全球领先中文问答互动平台

Published on 5 day ago

Disclaimers:

This document is written by 沵那麽决绝づ Original published on 狗蛋知道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author。

Log in,More exciting content waiting for you to find,Contribute wonderful answers,Participate in comment interaction

go Sign in! No accountgoregister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3 粤ICP备20211443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