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传序-法华大成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炖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
三经重遝(tà),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叙历,故所非述。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
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五百授记,俱崇密化之迹。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词义宛然,喻陈惟远。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沈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俱威王之余绩。辄于经首,序而综之。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弘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法华大成之注解
清大义法师作
序文分三:初序题,二人题,三序文。
△且初释序题。
弘传序
弘传二字,即序之名题。大师先作此序,无弘传二字,疑是宋元时方添,或是祥师安此名目。意谓大师作序,意在流布此经,以广人人之妙法也。
弘推广也,传转授也,序综提也。南山雅契此经之旨,洞见如来之心,欲报护念之恩,乃当付嘱之托,故述此序也。
弘则鼓扬圣道,自狭而广,自今而后,等法界而无遗,衍尘劫而不滞。传则授受此道,自我而人,自少而多,转相传受。凡有识者,同登长者之室;秉彝者,共受王髻之宝。
序则综诸佛出兴之志,列三朝翻译之由。提要义于博文,伸己情于圣化。故云弘传序。
又三义释弘传。一约时,贯古贯今,那畔目前,大而尘劫,小而刹那,一切时流通故。二约处,彻上彻下,此界他方,龙宫海藏,穷巷阙里,遍微尘处流通故。三约人,则是凡是圣,贯贵贱,通人神,一贤愚,总善恶,凡具血气者,皆可流通作利益故。
盖妙法无尽,而流通此经之心,必靳如此,方是大师弘传之意。弘传二字,即序末弘赞永贻二句。
△二释人题。
终南山释道宣述
终南,山名,距长安城南八十里,在扶风武功县,东连太华,西接太白,以形脉发自西北,势尽于南,故名终南。关中记云:一名中南。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名中南。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多产百嘉。远离嚣尘,藏修养静。遗世观心者,无不隐居求志于此。标此者,以大师栖真此山,示不忘本也。
释者灵山之法胤也。梵语释迦,此云能仁,佛之姓也。凡出家者,皆以佛为姓故。阿含云,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皆名为释是也。此则出自金口,创于弥天。大师标此,以示绍隆佛种故。
道宣,序主之名也。师湖州长城人,溯其阀阅,远为上古彭祖之后,近是隋朝吏部尚书,篯申之子,生于开皇之代。始生时,母梦日轮贯怀而孕。又梦梵僧曰,所孕者梁之僧祐律师也。天性卓特,九岁遍览群书,十二善文墨,十五师日严頵公,十六诵法华两旬而彻,十七落发,二十依律宗八祖弘福智首律师学律。三衣唯布,当坐一食。
唐高祖武德七年,徙住终南,常修般舟三昧于清宫精舍,前后总二十会,常感天人送馔侍卫。后在西明寺行道,中夜临砌,足蹶且仆,有年少介胄拥卫之。师问为谁。答曰:弟子乃博乂天王子张琼也。以师戒德,故来给卫。因以佛牙授师,夜捧行道,昼藏地穴。又授饵方,即天王补心丹也。
师问世尊在世灭后事,琼一一为说,随问随录,为感天侍卫传一卷,在藏。
曾随奘师译经,推为上座。坐夏有功,庭生芝草。隐居之地,水涌白泉。外通百氏,内洞三学。操觚续传,则鸿儒服膺;筑土封坛,则梵僧称赞。存护法城著述无辍,故有弘明、僧传、内典录等,百余卷在藏。曾撰法华义苑,唯此序在。
师于干封二年,入灭于长安西明寺。一众皆闻,天人请师归弥勒院。谥号澄照大师。
穆宗赞曰: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魔归依,岳神奉侍。声飞五天,辞惊万古。金乌西沉,佛日东举。稽首归依,肇律宗主。
述者拣非作故,文则始起名作,理则本有名述。乐记云: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大师谦退之辞,即述而不作之意。
初作此序,以法华尊尚,未易冠言,禀告十方诸佛,护法称善告报。故慈照云:南山大师最幽玄,撮成枢要在经前,韦驮天将亲垂报,十方诸佛许师言。
△三释序文。分五:初、牒经标本,二、序经缘起,三、序经诠旨,四、赞较祈愿,五、结归序题。
且初、牒经标本。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例法界观序云,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盖是大开全提,明今经之大本,显诸佛之能事,彰出世之本怀,拣教法之都会焉。
上句牒经,下句标本。
谓总括收摄,该尽无余,曰统。三觉圆明,万法彻照,曰佛。出真兆圣,涉俗益物,曰降灵。心愿同然,仪规一定,曰本致。
盖此妙法,诸佛出兴,独此一事。千圣本意,无有余乘。由此佛佛不得不出兴同,亦不得不出兴为此一事同也。如二万灯明,盛烈弘于往劫,为此说此也;然灯妙光,遗芳纂于末代,助此续此也。溯而推之,过尘点劫之大通说毕,而王子各为覆宣;穷那畔之威音说竟,而不轻重为开演者,亦为此也。是故吾佛世尊,虽已分乘随语,然开显会归,尚在此经。而本意又与佛佛同也,不然,何故三周才竟,忽现多宝佛塔,能来分身诸佛,圆证于灵山胜会哉。知此,则过现未来一切诸佛,为说此经,同一本意明矣。
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诸佛开权显实之理致根本同也。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等。此诸佛之为一事同也。又云:过去诸佛以种种因缘等。此诸佛为实施权之本意同也。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此诸佛出兴功毕,开权显实之本意大同也。古云:此经为诸佛之心宗,千圣之輨辖。乃深见诸佛本致全同,可谓知言哉。
△二序经缘起。分三:初、序两土出处,二、序三朝翻译,三、明独宗秦译。
且初序两土出处。
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
盖标本中,既云此经统诸佛本致,未审此经从西传东,出自何时,故此云尔。
上二句,明处时。蕴结犹停积也;大夏称西域,以此地多闻解脱,凡圣丛集,如九夏时生物荣盛故,此句即此经西藏之处。
下句明此经西出之时。序主意谓,此经自众圣结集之后,停止天竺,唯传一隅。经历此方,周秦汉晋之朝,千有余年,在于西域,故云千龄。延及惠帝时,法护东来,创传此经,出彼西域,到于东土,故云出彼。
下二句明出时。按佛灭度后,千年之外,圣教仗圣力显现,始传东土。时汉永平三年,四月八日,明帝寝于南宫,梦一金人,身长丈六,项佩圆光,飞至殿庭。至旦,大集群臣,以占所梦。通事舍人傅毅,奏曰:臣读周书异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西域有圣人出,祥光远临中夏,有十二道白光,贯于太微。太史苏由原其事,千年之后,像教传于我国,立石牌记之。至穆王壬申五十二年示灭,详考历数,正当千年。陛下所梦,必是其由。
帝命太子博士王遵,中郎将秦景,定远将军蔡愔等,十八人,赍旨往西求法。经历殊方,期及五年,入南天竺国。一日途中,逢摩胜、法兰二僧,因而相问。愔以明帝梦中事告之。二僧叹曰:佛法流行,皆由圣力,因缘合会,于此相值。随出优阗王画像,及四十二章等经。愔以白马䭾来,永平十年七月十八日,始至洛阳。奏上大悦,馆二僧于鸿胪寺,敕内宫供养。后于雍门外立寺,以白马䭾经,故曰白马寺。
当时佛法始至,人未尽知。十四年五岳道士,储善信等,议曰:帝尚佛法,必轻我道。众推善信堪为奏首,表文不录。帝览毕,宣诸道士曰:朕远求佛法,福国祐民,何言邪法。善信等,奏曰:巧拙真伪,乞试验之。帝敕有司,于白马寺敷陈道场,选正月十五日,定二教优劣。
二教书置二坛,帝亲临,合国人民,奔赴道场,观其得失。时道士飞符走印,二僧一事不为。帝问二僧:佛家有何神变?二僧曰:龙吟雾起,非蚯蚓之所为;虎啸风生,岂跛驴之所及。僧远持佛法,流通济世,请用火焚,真伪可知。
举火时,二僧西望,泣曰:佛灭度后,圣教付嘱国王大臣,次及弟子。我辈赍至于此,今日火中烧验,愿佛威灵,冥加护持。当时烈火亘天,浮烟蔽日,道经火烧,佛经不坏。
帝异之人,民称叹。善信哽咽而死,道士、宰官、人民,出家者无数。由是二僧习汉言,久之译四十二章、十地、断结等经,自此佛法始兴于世。
时此经未至,今东传二句,单明此经传东土之时也。
震旦即我国之名。按八卦东方属震,为群动之首,故曰震,以震为雷,一阳初动义故。旦者,日出之始也。以此方乃日初出之处,故诗云:旭日始旦。二义和合,故曰震旦。
东传对西停而言。上句此经所传之处,下句此经东传已过之时,诸疏不一。有云自明帝至惠帝,二百余年;有云自汉至秦,三百余年;有云自晋至隋,三百余年;皆不合序意。序主意谓,此经自西晋之代,创传此方;历南北朝,洎隋至唐初时,凡经三译,仅过三百余载,盖取自西晋至唐初作序之时而言也。
按东西二晋,共十五主,一百五十六年。南朝,宋有八主,六十年;齐有五主,二十四年;梁有四主,五十四年;陈有五主,二十二年。北朝,魏十二主,东魏一主,北齐六主,西魏三主,后周五主,为杨坚所篡。有隋,历三主,三十八年,归唐。自西晋至唐初,共三百五十四年,除武帝在位二十五年,止三百二十九年,故曰三百余载。载者年也,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之义。
△二序三朝翻译。又三:初西晋译,二东晋译,三隋朝译。初西晋译,又四:初译经时,二译经处,三译经主,四初译名。且初译经时。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
西晋,乃司马氏有天下之称,国号晋,都洛阳,次迁长安。对下元帝江东建都,故云西晋。惠帝名衷,字正度,武帝次子,为第二帝。永康是惠帝年号,惠帝是庚戌四月即位,立永熙年号,一年改元康,三年改永平,六年改永康,止一年,法护译经。在永康年中,此初译之时也。
△二释经处。
长安青门。
长安,即关中都邑,以周秦汉唐历代建都此地。古称咸阳,汉高祖建都,改为长安。取子孙千秋百世,可长久安乐,以山河百二,地险兵强,甲天下故。青门,乃长安东坝城门,俗呼为青门。以极目来青望故,即邵平种瓜之处。然译主于此门外,立寺行道。故今序总别处焉,此初译之处也。
△三译经主。
炖煌菩萨,竺法护者。
炖煌,即今甘肃沙州路,古流沙地,禹贡雍州之域也,汉为炖煌郡。菩萨者,以师有上求下化之德故。竺法护,三藏之名也,梵语昙摩罗刹,此云法护。月氏人,师八岁出家,依外国竺高座为师。依郡立名,故云炖煌菩萨;连师为号,故云竺法护者。
大师善究三十六国道术,兼通其语,日记万言,笃志于学。万里寻师,博达古今,世务毁誉,未曾怀抱。泰始二年,自天竺达玉门关,徙居炖煌。以师译经弘道,光扬象教,一象倾心,故嘉此美名,即初译之主也。
△四初译名。
初翻此名经,正法华。
译主以冲深之识,通方之才,传道五天,不滞一隅。遂于西晋之代,来化洛阳。后在青门外,设像立刹,开觉生灵。初翻此经,名正法华。盖取此经,楷定权实,会归一乘,无他道也,的指演说正法。文成十卷,二十八品。其真言文字,皆作晋言,嘱累在末。
△二东晋译。分三:初译经时,二译经主,三二译名。准前后亦应有四,今三,处则义该之。且初译经时。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
言东晋者,五胡乱华之时。西晋怀愍二帝,被刘氏所弑,洛阳大乱。元帝渡江,建都江东,对洛阳故号东晋,共十一主。安帝是东晋第十主,乃孝武之子,讳德宗。隆安即安帝年号,继孝武即位,初改隆安。凡五年,什师于弘始三年入洛阳,当晋隆安五年也。
后秦对前秦而言,姓姚名苌。前秦苻坚,字永固,有雄师十万,自称秦王,后僭(jiàn)位,都长安,为前秦也。姚苌(cháng)初仕苻坚,为兖州刺史,后擢(zhuó)龙骧(xiāng)将军,讨慕容泓等,兵败惧奔。时渭北马牧等,紏(tǒu)扇羌众,率其户口,归苌者五万余家,推苌为盟主。苌至陕西入长安,弑苻坚,僭(jiàn)帝位,亦号秦王。因别前秦,故云后秦。苌卒,子姚兴立,弘始是姚兴年号。晋居正位,秦为傍(bàng)僭。什师译经于秦境,必先晋而后秦者,存正统也,此二译之时代。
△二译经主。
龟兹沙门,鸠摩罗什。
龟兹,国名,是什师之梓(zǐ)里,非译经之处所。
沙门,此云勤息。有四:一圣道沙门,即佛菩萨等。二说道沙门,即说正法者。三活道沙门,即修善品者。四污道沙门,即诸邪行者。
鸠摩罗什,译主之名也。具云鸠摩罗耆(qí)婆,此云童寿,以童年而有耆德故。什者,深善此方文字之什也,华梵兼举,故名鸠摩罗什。
师七岁,随母入寺,见铁钵举之,俄念钵重,即不胜重,遂悟万法唯心之旨,是故出家。父卒,母亦出家,得证三果。初携师访道于北印土,有一罗汉谓曰:此子非常,过三十不毁戒,度人不减掬多。若破戒,只为聪明法师耳。母常谓曰:汝学解足为人师,但自道未成,柰何。师曰:菩萨之行,利物忘躯,大化必行炉镬无恨。母临灭,谶(chèn)曰:方等深教,应阐秦都,但于自身,少有不利。
师于内外诸典,无所不知。西域诸王,请师说法,必长跪座侧,命蹋而登焉。其后前秦苻坚西讨,太史奏曰:异星现于西域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龟兹有罗什,襄阳有道安,得非此二人耶。即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伐龟兹。迎什师,至凉州。闻苻坚为姚苌所害,吕光据凉州,即三河王位,国号大凉,师亦止之。苌闻师之名,屡请,而吕光不允。苌卒,子兴立,复请不允。兴怒,加兵伐之。时凉州吕隆在位,上表出降。弘始三年,方得迎师入阙,秦王奉为国师,此二译之主也。
△三二译名。
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译主以簪(zān)缨之裔(yì),作法门之胤(yìn),德星现于外国,声名溢于前秦。虽有西凉钝滞,厥后教化大行,秦主敬奉如佛。以弘始四年,于草堂寺,广集义学沙门译大品等经论,共三百九十余卷,此经是一。
次者,次西晋也。名妙法者,取此经触处明真,即权显实故也。的指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故云妙法。文成七卷,二十八品,即今经。
师入灭于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临终自誓,吾所译之经,果不谬佛意,当焚身之后,舌根不坏。后果如之,师舌与诸佛广长舌,赞叹此经不二故也。
△三隋朝译。分四:初译经时,二译经处,三译经主,四三译名。且初译经时。
隋氏仁寿。
隋,即杨氏建国之号也。高祖文皇帝,姓杨。名坚,弘农华阴人,父杨忠,仕周有功,封为隋国公。忠卒,坚袭爵,后受周禅,都长安,国号大隋。自东晋瓜分,至文帝方合一统,共三主,计三十八年。以国号大隋,故曰隋氏。
仁寿,即文帝年号。文帝在位二十四年,有二号:初开皇,次仁寿。此三译之时代。
△二译经处。
大兴善寺。
即文帝所建,此译经之处也。
△三译经主。
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
北天者,五天之一也。天竺总名印土,此云月邦,以此土贤圣继化,导凡御物,如月之临照故。
阇那、笈多,二译师之名也。阇那半梵语,具云阇那崛多,此云志德,刹利帝种。笈多,具云达摩笈多,比此法密。二师皆北天竺人,此译经之主也。
△四三译名。
后所翻者,同名妙法。
然二师誓志弘通,来游此土,蹑霜雪以前迹,冒烟霞而进影。遂际明时,得面圣君。于时树刹悬幡,诚建此寺,颁(bān)衣赐食,以示优宠。阇那为主译,笈多为辅佐。凡有润色,以二师为准。
后者对前故。义符秦本,但加添品二字。以添合改移有五:一于秦晋二本,添普门品后偈。二于秦本药王品后,补日光喻之全文。三合天授品于宝塔品内。四移嘱累品于普贤品后。五回陀罗尼品于神力品后。文成八卷,二十七品。与正法华俱未流通,存于大藏。
问:三朝圣师,同译一经,何取名并卷品各不同耶?
答:两晋一隋,时代不同。月氏龟兹,风土又隔。译主各随处沿时,阐扬圣教而已。名题之别,品卷之殊,如眼目之称,何足异哉。当求三译宗旨同处可也。
三朝翻译竟。
△三明独尊秦译。
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初句明杂糅,二句明影略。二译曰重,三译曰沓,载道不紊曰文,趣味有准曰旨,彼此隐显曰互陈,谓文词旨趣,交互陈述。如十如,晋本无,秦译则有;药草喻后半品,晋隋两译则有,秦本则无;故云文旨互陈。
宗者触言崇尚故,弘者开张阐明故。以此经虽有三译,然古今所宗尚者,皆弘传秦朝罗什所译之本也。
独尊有三义。一约影响,以什师七佛已来,译经一人故。二约投机,以什师约义翻经,契合此方机益故。三约感通,以什师译经愿力殊胜,秦主信力超绝故。有此三义,故得家喻户晓,流传诵持。天上人间,实相不泯。喻之三光亘天,杲(gǎo)日独明。秦本之视二译,亦犹是矣。
自余下,结指品偈不述。上序三经名题,惟明纲领,若不略指条目,未委差别何似。大师为此,故又详细如此。意谓除此三经名题之外,自余三经分品多少不定,别偈全缺有异。品偈依经,皆有等流义类相从,毫不紊乱,具如次序,历然明白。但非经之大纲,故不详述。
然此四句,疑者多矣,今再解之。的指经文,支取分义,别目差别。则品偈即指经中品偈也。
分品者,如隋本则天授一品合入宝塔品内,而秦本分为两品,此分品开合不定也。移嘱累于经末,而秦本则置神力品后,此分品前后不定也。
别偈者,如晋本不轻品中偈云:五百清信士,五百清信女;而秦本此偈不分,止言尼思佛等。如隋本普门品中有偈,而秦本则后来方添。此则三经偈颂差别不同也。序经缘起竟。
△三序经诠旨。分二:初泛序一化始终,以明机教差别。二的序本经诠旨,以显权实正理。初泛序,又二。初序义。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
云泛序者,以机教约一代明故。夫以二字,乃文之造端起首处。如未雨先云,未火先烟,为前相故。故五峰师云:油云知雨沛,金电觉雷奔,理势然也。灵岳指鹫峰,即经中耆阇崛山。以古佛所处,今佛说法在此,故云降灵。
问:灵岳降灵一句,古谓山蕴英灵之秀,生此灵明之圣人。此则降灵之灵,指佛钟岳灵而生明矣,故引诗意证成,于理无爽。今子以降灵之灵,属佛,不属山。何申甫凭地灵而人杰,而佛反不借地灵而降神耶?
答:此亦有理,今正其说。大雅嵩高八章,每章八句。第一章云:嵩高唯岳,骏极于天。唯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此诗乃周宣王中兴,申伯出封于谢,尹吉甫作此诗以送之。以美申伯之降生,实钟灵岳而生也,此地灵人杰之常谈耳。此意在申伯则可,在如来则不可。当知佛之示迹,以修证圆极,现化自在,无始悲愿度生力故。故佛之心,即法界圆明之心。佛之身,亦法界圆明之身。但应机有隐显耳,而谓此身凭灵岳而降生者,非也。又当知降灵之灵,即以佛之临莅于此,敷演今经,谓降灵也。大师借文不借意耳。
慧日高升,朗万法之幽邃;性海圆湛,超四大以独尊;故称大圣。
开化有二。一现形,二说法。开者抉膜剖执,决断情尘。化者点凡成圣,镕冶幻妄。此则佛为能开化,机为所开化也。
此二句,序主意谓,此山乃古佛所处,如来在此,事非唐捐。盖谓开佛知见,会权归实,显示一乘法耳。然此法不有大圣,何能开化三乘哉。况灵山接武,无非圣贤:或积深厚养,内秘外现,如身子、富那等;或道全德备,邻功极高,如文殊、弥勒等。如此伟人,不有大圣,又何以开化受此法哉。
所以能开化者,以如来色心殊胜,理量超绝,鉴机无差,施行有准故。由此今经三乘,普得释滞开蒙,俱能袪迷获记。故反显云,非大圣无由开化。
适化二句,序感藉缘合。适者称也,及也,当也,谓无缘必不受化,缘浅亦不革心。故神化相投之处,必是昔有大缘,且缘而深者也。佛虽大圣,必不能化无缘之人。以灵山所化之机,皆昔于大通时,听王子覆讲,已下一乘缘种。故反显云,当教化所及之处,非昔缘无以导心。谓之导心者,以机胜感深,非止结种得益增长信心,亦各明解圆满终到佛地故。如大通法众,威音三乘。昔蒙化者,今在灵山,或得受记,或沾利益,皆由有缘在昔,今方有分。不有昔缘,而今何能得度哉。
问:大圣开化,意在普及,今何止有缘耶?既在有缘,何谓普及一切耶?
答:佛心普及,亦普及有缘也。舍卫九亿家,不其然乎。三亿见佛闻法,则昔缘可导心也。三亿特结种而已,三亿不见不闻,无缘障之矣。古谓狐貉不能暖无气之人,扁鹊不能医必死之病,天雨不润无根之草,黄金不富命穷之人。知此,则佛法不能度无缘之人。信矣,昔缘时义,大矣哉。所以二句,序如来始成佛时,半满无心而机自差别也。虽言初时,实序一代法被之机故,所以二字,承前因昔缘之深浅,所以今根有大小故。
仙苑,即古仙人修道,染尘受堕之处也,佛于此告成者。泛明有四意:一得四无畏故。二警觉群迷令知故。三有缘五人在此应度故。四真心直说警增上慢故。
的指告成有二处意:一为五人三转四谛法轮时,作证转云,此是苦,我已知等;此告成者,即举果劝乐,激励义也。二今经药草品云,我是如来应供等;此告成者,即宏开度门,普觉义也。
告成岂我慢自伐云乎哉。然此告成,虽拘法华末时,其意实序佛初坐道场,宣度生事,知出兴意也。
机分小大者,小如二乘及事行菩萨,以知见偏枯,不了自心故。大机如圆教菩萨等,以解行圆明,彻悟真源故。故阿含云,如来初转四谛法时,诸闻法者,有证大乘位者,有证小乘果者。据此则知谛缘一而机自异者,则生灭、无量攸分。例六度一而机自殊者,则事修、理修两别。佛初无是心也,如庄生不龟手之药,用者各别。知此,则五时设化机之大小,可以类推。
问:仙苑转法时,即顿演华严时。仙苑现丈六,觉场现千丈。二始同时,圆遍可尔。双垂两像,优劣昭然。即说大小法之前相着矣,是则被机大小,在佛有心。何云机分,佛无是心也?
答:一月而千江普现,虽有晦明,水也,月无异心。一雨而万卉均沾,虽有丰啬,物也,雨焉有别。仙苑觉场,丈六千丈,亦机之大小,彼此不定见耳。法界身云,岂住思议境中,有意如是哉。大师叙此二句,恐人谓法华之前,在佛宜当说实,便了一期大事,却不自省权实两分而今复用开显会归一番。何也?序主谓佛初成道,已鉴机宜,故不得已而权实之。今则纯熟,亦不得已而开显之,始终为机故耳。若唯说实,何以逐机哉,此意含隐,智者详之。
金河二句,序一化云终。因机大小,而教分偏圆也。上句是分教之时处,以金河即处,顾命即时故。梵语阿利罗䟦提,此云有金河,此河即出尸那城之属境。以河水迅速,表生死不常。金沙不动,表一真常恒故。河畔有娑罗树,乃佛世力士生处。往昔古佛所居,其林四双八株,四荣四枯。如来于此般涅槃,表本末二四倒已断故,极证常乐我净四德故。顾命者,临终出命谓之顾,将去意也。以彼成王将终,作顾命之誓诰。今言如来化缘将终,说涅槃经,捃拾五时之教,此是最后遗嘱,究竟垂范也。
下句道字,指一代教法。小乘九部,不尽法义,故曰半字。大乘十二部,圆极心性,故曰满字。如来于涅槃经中,说半满二字,分大小两乘。故彼经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惧不速成,昼夜殷勤。教其半字,而不教其毗伽罗论,以其幼稚力未堪故。科字取楷定义,言如来于涅槃经内,以半满二字,楷定一代大小乘,俾不紊乱也。
然前后四句,机举初时大小,教举最后偏圆。以二文影绮,故机教互言,俱通一代也。又前后二义,递为由藉。以机分则教殊,教殊则机分。序主序此,盖谓法华开显之所以也。
岂非二句,承前二义,以序法华时至方可说也。岂非二字,犹言若不是也。教被等者,指法华已前,教法被于三乘者。教则至此已极,机则至此已熟,此可乘之时也。
无足岂非,俱反显意,亦序主谦退不敢直云耳。
核者,考究也,质明也。约义取之,即见闻缘起义也。高会,指法华会上,意谓若不是教被乘时,难得见闻高会。若顺明,应云:因教被乘时,方得考核高会。盖此高会兴起,良由教到机熟,时至缘胜,势可乘耳。若非机熟教到之时,虽过百千生,高会无缘兴起。我等岂能考究权实之正理,质明开显之通轨,亦岂得普得记莂,获殊胜见闻之利益乎。
然法华一会,特言高者,略有十意:一此经诸佛同说故,如大通威音灯明等。二时而后说故。三权实正印故,上二初卷意。四授记普遍故,如三周授记等。五诸佛圆证故,如多宝分身等。六需此成佛故,如闻解修习必得菩提等。七法力上妙故,如释迦资以为因,龙女借以证果等。八本迹甚深故,如本迹开显之说。九功德无尽故,如随喜之福德,持诵之功德等。十智行双显故,如正宗以智起行,流通以行契智等。有此十意,故称高会。况超出五教,迥异余经。虽华严圆极,若非法华,则开显不成,必权终权、实终实矣。
△二释疑。
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chóu)。五百授记,俱崇密化之迹。
恐疑云,上云高会,则时至缘熟。如旃檀林内无有凡材,据今经身子三请,如来许说,五千礼佛而退者,何也?
故释云,当知五千退席,乃大权示现,深生慈愍,怜其会中,未证谓证,滞濡化城,迷弃宝所者,令进其空心濡滞,深信一乘之法,故序主作此举也。影响之众,如此益明法华为高会矣。
五百,即富楼那等。授记,事通因记果记。如后文说。
上云退席是权,其致叵测。今云授记是权,益显前义。隐胜现劣,故云密化。五百同然,故曰俱崇。意谓因缘一周,虽指属下根,言授记之事,其实五百圣众,皆多劫熏修,本大迹小,权现以辅法化,启迪未信者也。故下文云,内秘外现等。上泛序竟。
△二的序本经诠旨,以显权实正理。分二,初略序三周开显。
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言的序者,此中依经法喻序故。所以二字,通承前义,以时至缘熟,方现相表彰,兴起法会故。
上句,序大觉标本圆发,以光瑞全显妙法体用故,佛表实相体,光表实相用。从眉间白毫发挥,表此理超乎二边,具四德故。
瑞有六,谓说经、入定、雨华、地动、众喜、放光。此六言瑞者,约时,则世间方睹;约处,则尘刹罕遇;约人,唯证极乃能;皆希有之瑞也。
下句,序大士承流助发。以问答援引,实为起予故。开通能所,能开即光瑞,所开即二士问答。以光瑞不兴,助发不起故。教源亦指光瑞,以光瑞即起教之源头故。以佛不放光现瑞,则无以开发请之端,此会归大教不得兴故,故云放光等。
出定二句,序法说一周全提之文。言出定者,即出无量义处定也。在佛无不定时,前后言出入者,为物示轨,实无出入,义言出入也。扬德者,扬即称扬赞叹意,德指权实二智之德也。如来知见广大等,叹实智证法德也。如来种种分别等,叹权智说法德也。盖实虽证理,不妨涉俗;权虽导俗,岂碍证真。若二偏枯,则非唯实难涉俗,权亦不能达本故,故佛特赞扬之。
下句畅字,以宣演开敷为义。佛慧,即诸佛权实二智也。下文诸佛智慧甚深无量等,此宣畅佛慧之大略也,大略犹言大纲。佛如此叹者,将欲引权入实,会三归一,欲发二乘之愿慕耳。
朽宅下,序喻说一周开显之文。朽宅二字,直序喻名。通入六字,序喻说开显大意。宅即火宅,今言朽者,以众苦煎逼故,多缘速坏故。文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是朽故宅,属于一人是也。言通者疏通义,文即文言,轨即轨辙。意谓火宅喻中,疏通入大乘之文,以改中根人昔三之辙。
良以法说一周,示多方便,上根身子闻已,疑惑冰消故悔责领解,如来与之述成授记。但中根闻旨,犹堕疑网,冰炭交怀,无能开解。身子悲他未悟重为请决,乃开喻说一周之旨。文云: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授记等。此上根领悟无疑也。又云:是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乃至闻所未闻,皆堕疑惑。此中根有疑未决也。又云: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此则请决其疑也。
故佛重为开喻云: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乃至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斯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自下乃说火宅一喻,以三车一车之浅,比况三乘一道之深。使知长者许三赐一,不涉虚妄。则知吾佛始权而终实,全是真慈。至此则三一之文言会通,开显之轨辙一致,而中根根心之疑,从此拔尽无余蕴矣。
穷子一喻,四子领解,感佛深恩。药草一喻,如来重为述成。而授记一品,四圣方受记莂,良在喻说权实,中根疑惑决通者焉。此则虽序火宅一语,实四品卷半经文,皆在其中矣。文轨出中庸,借其文势耳。
化城下,序因缘一周开显之文。其化城二字,非单指喻,盖指化城一品之文。若单释喻,无而忽有曰化,防非御侮曰城,以喻二乘涅槃权果非实,而防见思之非,究竟必废,会入一乘宝所故。古德云:化城本无而权设,以济阻修愿息之人,而进之令至宝所。喻小果非实而权设,以济要小求证之人,而引之令入佛慧也。
若连下六字释,应云化城喻品中,引昔缘之不坠。昔缘指大通佛时,佛为十六王子,代阐妙法结缘之事。故后文云:我等为沙弥时,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数众生,乃至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众生者,汝等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次后开化城宝所喻文,据此则知昔日之缘,犹在不失耳,然此引昔缘之意,盖为下根人开权显实也。何者?以前喻说一周之旨,统言法一机异,恐下根怯弱,不达此旨,谓已定二地,难近佛慧。故佛引昔缘之后,乃设化城一喻,令知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庶几昔三化城。不劳肯綮,而可达一乘之宝所矣。
系珠下,序五百领解得记之文。盖往因已明,下根滞权之疑断,故富罗等感悟领解,如来述成与记,决知前失今得,由自迷自悟也。故五百千二说此一喻,以明昔因今缘,一乘犹在,不曾遗失,亦感佛深恩意也。珠喻一乘因种,系况悲愿任持。亲友系珠,喻佛在十六时,说此经结大乘因也。醉不觉知,喻无明未破,废忘大心。资生艰难,喻动被法缚。悲智不失,喻衣珠现在。故下文云:譬如有人乃至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菩提等。是知今日之得,乃昔缘结种在怀也,岂今日为然哉。然此句或可云系珠明悲愿之常在,以理乃本具,性以习成故。盖能系者,即吾佛之悲愿。所系者,即一乘之理性。序主从所系边为言,无他异说。
凿井下序,法师品广记之文,以此喻是三周法竟。三根记圆,广记文后说故。夫妙法玄源,澄湛圆满,谁人不具,喻水于地中,无处不遍也。然水虽遍含,须凿井而显。法虽同有,必依经而明。经之信解有无,则果之远近天壤。井之穿凿巧拙,则水之隐显悬殊。故经云:药王多有在家出家行菩萨道,乃至未善行菩萨道,此如济渴而不知须水也。若有闻是经者,乃善行菩萨道,此如渴时知须水也。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等,此如人凿井已近泉源也。
又喻云,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乃至知水尚远。此如前行菩萨道不见是经,不得其要也。施功不已,转见湿土,此如前闻是经,乃善行菩萨道也。遂渐至泥,知水必近,此如前得闻是经,得近阿耨等也。又云,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菩提,皆属此经。释曰,佛果菩提。皆属此经,未闻未解,安可得到。又曰,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乃至无人能到,今佛教化菩萨而为开示。释曰:开方便门,犹凿井也。示真实相,犹见水也。无人能到,唯菩萨可以开示也。以法映喻,以喻显法,多方开示,令人悟入,足显此经之妙也。喻之多方开示,则井之干土湿泥,水之远近是也。法之多方开示,则善行不善行,及供养读诵,见闻思惟信解修习能否,果之远近是也。故云,显示悟之多方。
问:此经据文二十八品,三周七喻。序文何不具述,止序四喻十品者,何也?
答:说三周法,授三根记,罄尽如来出世本怀。故大师止序三周之文,纵有后义,以该摄故。
△二总结全经幽深。
词义宛然,喻陈惟远。
上句,谓七轴之文言,全经之义理,乍观之,如指掌目前可见可知。下句,谓三周之开晓,九喻之铺陈,徐行也。如云光天表,难闻难到。所谓此经也,一念万年,今时劫外,泛泛端如五两轻,堆堆何啻千钧重。大哉教乎,盖无得而思议者焉。
△四赞较祈愿。分二:初赞较,明三宝殊胜。二祈愿,申作序之意。初赞较又三:初赞佛慈悲,二赞法较胜,三赞机因深。且初,赞佛慈悲。
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初二句,能拔所拔。次二句,能拯所拯。怜悯一切,曰大哀。慈航普渡,曰旷济。二乘钝滞化城,远视菩提非分;凡夫沉溺苦海,求出生死无期;沦有沦无,总名沉流。佛为此等,故说此经。会众善之小行,同归佛道;开二乘之渐门,并入一极。况未兆之机,亦为悬记。大哀旷济,利益圆遍,莫此加矣。故序主反显若此。
无上无等,曰一极。观生拔苦,曰悲心。昏言识情汩没,罔明实理;迷言苦乐漂沉,不达自心;二者均之失性一也,故佛悲门浚切,度门宏开,拔拯于识情之场,提挈于苦乐之域,俾明权实正理,扩彻灵明自心而后已。不然,则迍邅苦集之域者,终处长夜;结缚盖缠之内者,亦竟难出头。佛心如此,得不谓之一极乎。
△二赞法较胜。
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
前四句能较,后二句所较。佛法自汉明帝永平年间始来,故曰自汉,历东西晋,南北朝,隋氏,故曰至唐。六百余载,约时代而言,明群籍经历时之久也。总历者,前后翻译,合集融摄故。
群籍有三义:约部帙,则多少不等故。约宗旨,则偏圆殊致故。约藏乘,则三藏各别故。
四千余轴,约唐时大数而言,此明所来之经多也。受持二句,谓今经约时,则西晋始传,时不久也;约部,则诸经中一,卷不多也。
虽时近卷少,而在处流通,人天捧持,反过于诸经者,何也?盖此经也,诸经中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约体即当人本觉之真心,约用即一乘实相之妙法。如药王本事品较量,一切江河,海为第一等。然一品较量,如此之胜,况全经较量,难以尽言。
据此益信,此而不持,无可持者。此而不受,无可受者。此经一部,敌群籍之四千。亦犹持观音之名,胜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矣。
△三赞机因深。
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俱威王之余绩。
机有五种:权为影响开化,远为有缘结种,现为法会广记,兼为有学欢喜,正为二乘受记。教指此经,盖此经显实法门,同归一乘教故。云相扣者,机被教而机缘得盖,教扣机也;教逐机而教化大行,机扣教也。
下句,明扣者有昔缘也。谓大通说此经于尘劫之前,十六王子代佛开阐,则此法之入人深,结缘胜也,久矣。今之得蒙记莂,见闻法化者,孰非当时之遗芳哉。故曰:并智胜之遗尘。
将非二字反明,或序主不定意。闻而下,赞机之信心有因也。法音达耳曰闻,身心归命曰深敬,以身敬非深故。
下句,即经中二万亿威音王佛俱说此经,不轻菩萨先以佛性遍记四众,复闻此经教化三乘是已。然法流尘劫,至今隆盛不绝。故云:俱威王之余绩。
夫子期云丧,伯牙绝弦,盖悲无知音者也。今闻此经而庆幸捧持,亦曾蒙古佛教化,知音之人也。念其昔则酬其今,感其恩则戴其德,而闻而深敬,不为过也。
△二祈愿。申作序之意。
辄于经首,序而综之。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
辄于下,明作序意。意谓此经,三译绮互,意趣多端,文言浩瀚。非提纲挈领,无以究其旨归,故擅于此经之初,专总意焉。如经之有纬,[糸*系]之有绪者矣。
综有二意:一综文,二综义。以能所两诠,互相随故。综文,如朽宅等言。综义,如喻说一周义等。
问:据上释,则辄字是专义擅义。大师何故作此说耶?
答:大师以法华尊尚,未易冠言,故安此辄字,双含二义。擅则大师谦退之心也,专则大师敬谨之心也,岂无味而然哉。庶得下,发愿普益。庶得二字,希慕祈请仗愿意也。一念相应,或现生圆备,故云早净。六根即眼等六也。
下文云:善男子女人,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眼得八百功德等,谓之净者。以父母所生常眼常耳,无杂无坏,而能彻见洞闻故。
慈尊指弥勒,以慈隆即世,悲臻后劫故此名之。嘉会,即龙华三会。序主意谓,此根一净,不但见灵山一会俨然目前,亦可仗今经之妙缘,凭慈氏之愿力,当来龙华会上,得预记莂耳。
故上句云庶得,下句云仰也,上约下生经释。
若约当经,亦可指第四天内院故。如劝发品云:若有受持读诵,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据此,则知大师作序流通此经,盖欲现生兜率,当遇龙华。临终请入内院者,是其验也。
嘉会二字,出周易。亨者嘉之会也。不涉躐等,行愿满足,曰速成。
四德,古谓常等四德。然此极果所证,非今序意。今指劝发品中:一者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以此四乃普贤劝发之切要处。
又大师作序,欲真得是经,以成普贤常行,必求诸佛护念,乃至发救一切众生之心故。
乐土,指极乐世界。以药王本事品云: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等。
趣字有向往求生意。序主谓述此序功德,普愿速成四德,同生安养,直到彼岸,不涉迂曲,故又云玄猷也。此二字,如心经序,妙道玄猷。猷即道也,道即能通之义,谓因此玄妙之道,即能通至乐邦也。
△五结归序题。
弘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鲁史成,而游夏不能赞一辞,盖夫子之文章,不可穷也。况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哉。即辩拟天女,智似菩萨,以一人而生无量口,以一口而生无量舌,以一舌而出无量音声,以一音而赞无量功德,其于此经,殆如管窥耳。如斯经者,唯佛能知。信矣!永贻一句,即利泽万方无尽之意。盖妙法无尽,则此经此序流通亦无尽也。犹滴水入海,同海俱永者焉。凡吾人遇此经,当以无尽心流通,斯善矣哉。为述此序,故云云尔。
妙法华经大成悬谈(终)
问答宝 - 全球领先中文问答互动平台
whol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