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去匆匆的保险代理人们,究竟路在何方?
最近和一个做保险代理人的朋友吃饭,她做了几年的保险,各种原因想要换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原本以为从前呆过的公司都是上市企业,自身业务能力也还不错,信心满满投递简历的时候发现,现在的自己太尴尬了。
然后她苦笑着说:本来觉得这几年自己轻车上阵跑的很快,现在才发现,自己是坐在一辆华丽的马车陷入泥淖许久而不自知。这些年,沉浸在所谓自由高薪的欢呼声中,耳边整日充斥着对传统行业的不屑,如今回头一看,她的选择面竟然窄的可怜,颇有些讽刺的意味。
本来没想专栏的第一篇文章借保险的热度,但朋友的经历确实有太多可分享之处,就借着她的案例,讲讲我们身边稍有些神秘的保险代理人们,她们的真实处境到底如何。
一、高薪、自由,都是真的吗?
我们随便翻开招聘网站中关于保险代理人的描述,都离不开“激情、梦想、工作时间自由、薪酬由你自己决定”这些描述,再加上身边保险代理人朋友圈展示出来的商务精英范:不是在领奖的红地毯上就是在旅游的路上,简直让身处格子间对着电脑修改着你认为毫无意义的PPT的我们羡慕不已,但这些呈现出来的高薪、自由,确实如此吗?
根据2019年末,各大保险公司的年报数据统计,计算出中国人寿保险代理人们人均年收入约为40700元,月均3400左右,而另一头部险企中国平安公布代理人月均收入为6309元。而保险代理人的淘汰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0%。
但为什么总有人觉得保险代理人收入比较高呢?
一方面是保险行业的80/20法则更加的残酷,在这个百万年薪不是梦的行业中,80%以上的底层代理人年收入大约在20000元左右。另一方面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他人虚构出来的生活。
《唐人街探案》中唐仁对秦风的自白也很适用这个情况:大家都以为我很风光,牛皮都吹出去了,回去怎么面对乡亲父老。
所以就营造了这个行业奇特的一面: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内里已经是难以维系。
二、保险代理人到底是一个什么行业?
我特别佩服当年发明出”保险代理人“这一制度的人或者公司,这个制度让国内千万的保险代理人成为单打独斗的个体户,大大降低了保险公司开拓市场的成本,也最大程度调动了保险公司通过代理人对个人资源的开发!
那么保险代理人和员工之间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
1,工资或者收入构成:相比于有固定薪酬的员工,保险代理人几乎属于零薪资,仅有的展业津贴也是有销售指标,一旦达不成销售指标,直接面临零收入。而保险公司的津贴设计的相当聪明,新入司代理人的津贴与自己保单的佣金相加,基本等于保费,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代理人会在刚入司的时候会自己购买保单。
2,基础社保福利:在社保已经全面普及的今天,保险代理人作为个体户,公司签订的是代理合同,自然也就没有义务为他们缴纳社保,几乎所有的保险代理人都要自己寻找其他公司做社保的挂靠。(在深圳,这笔费用大概一年要几千到一万左右。)
而公积金,对代理人来说,更是天方夜谭了。
3,职业通道规划:一般来说,我们每个工作岗位都会由从低到高的明确的晋升通道,即使竞争激烈,也可以通过跳槽来实现薪酬或者职位的变化。而保险公司,恰恰通过基本法对代理人实现了晋升渠道的限制。
代理人们除了卖保单,还需要增员,也就是我们日常感觉到的”拉人头“。以某公司为例,代理人的晋升渠道有2条,一条以业绩为主,走行销路线;一条以管理为主,走团队路线;但两条路线的收益有着巨大差别,代理人们只能蜂拥到管理路线,不断增员以实现晋升。保险公司也通过此实现了人力与业绩的双丰收。
4,员工培训:我们常调侃保险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只有开早会的”打鸡血“,这其实是不全面的。
保险公司对于员工的培训是分了几个等级的:高质的培训给业绩高手、普通的培训给新入司的员工,而超过1年的业绩普通的代理人,确实只能接触到早会的内容输出了。至于这群普通的代理人,在这个行业的发展,并不在公司或者团队的考虑范围之内,毕竟代理人的淘汰率高达90%。
5,公司对代理人的保护:当然,我们普通职业也无从谈起公司的保护,但对普通人来说,无论是行政还是HR,都不属于高风险职业;而保险代理人恰恰相反,不但是一份高风险职业,更是一份责任追溯终身的风险。
我的一个朋友,在售卖保险过程中,承诺客户礼品而被投诉,公司在启动调查后得出结论:一切责任由代理人自行承担!公司已经三令五申不允许通过礼品承诺来促成保单,代理人知法犯法。朋友无奈,个人承担了所有后果。至于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代理人能否售卖出保单或者代理人的生存状况,并不在公司的关心范围之内。
这还仅仅只是情节最轻的案例,如果是客户隐瞒身体状况投保导致理赔不畅,一旦发生纠纷,最后承担责任的仍旧是售卖保单的代理人。
说了这么多,除了那些站在行业头部位置的代理人,金字塔底端的90%保险代理人,基本的收入、社保都无法得到保障,一旦离开保险公司,收获的只有保险公司客户这个身份。
6,劳动部门对员工的保护:我国《劳动法》针对员工罗列的一系列的保护措施,都是建立在“员工”这个身份上,而员工身份的获得是通过《劳动合同》;保险公司与代理人所签订的《代理合同》,直接将二者的关系定性为代理关系,完美的规避了所有法律对劳动者的保护。
可是,这群保险代理人,他们与其他公司的销售人员,工作内容差别真的那么大吗?
三、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保险业务员?
这个问题太宏大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我采访了一个离职的代理人,她想了想说:脸皮要厚(非贬义),人脉要广,梦想要大;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每个人都会给出一个不同的答案吧。
说了这么多,我并没有贬低保险行业的意思,我个人也非常认可保险,并多次分享过,我家每年的保费都有十多万。
但对于从事保险行业的千万底层代理人来说,面对保险公司每年公布的百亿利润来讲,他们连一个员工的身份都无法拥有,更不提作为员工的基本福利。更至于他们无力承担保费离开公司后,何去何从,又与公司有何关系呢?
问答宝 - 全球领先中文问答互动平台
全部 0条评论